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广东,很多人应该会马上想到繁华的大湾区——广州的千年商都、深圳的科创活力、佛山的制造业实力、珠海的海滨风光,这些城市凭借经济优势和旅游热度,常年占据广东城市的话题榜。可实际上,在广东省北部,还有这么一座“重量级”城市:韶关。它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城市,版图相当于2个广州、9个深圳,甚至曾在抗战时期短暂担任广东首府,更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千年通道”。如今却因经济增速放缓,成了广东“被低估的宝藏地”,这份“大而不彰”的特质,却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岭南记忆。
第一次去韶关,从广州坐高铁出发,1个多小时抵达韶关站。刚出车站,就被远处的青山惊到——不同于珠三角的平原地貌,韶关的城区被群山环绕,武江与浈江在此交汇成北江,江水清澈,两岸的喀斯特地貌隐约可见。后来查资料才知道,韶关总面积达1.84万平方公里,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清远,占广东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一,若不是亲身感受,很难想象这座粤北城市的“辽阔”。
这份“辽阔”背后,还有韶关深厚的历史分量。走进韶关市区的南华寺,才真正读懂它的“文化地位”——作为禅宗六祖慧能弘法37年的道场,南华寺被誉为“禅宗祖庭”,寺内的六祖真身像、唐代千佛袈裟、北宋木雕罗汉像,都是国宝级文物。每逢初一十五,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络绎不绝,寺内的古菩提树已有千年树龄,枝叶繁茂,仿佛在诉说着禅宗文化的传承。
更让人意外的是,韶关甚至还曾经做过广东省的“省会”。1938年广州战役后,为躲避战火,广东首府从广州迁至韶关,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迁回。这段短短两年的“省会史”,虽不常被提及,却在韶关留下了深刻印记——市区的“风度路”,因纪念唐代名相张九龄(韶关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有“九龄风度”之誉)而得名,路边的骑楼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当年的广东省政府旧址,如今虽已改建为办公场所,但门口的老榕树,仍见证着那段特殊的岁月。
韶关的“宝藏”,也不止历史文化。作为广东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城市(丹霞山),这里的自然风光堪称“岭南一绝”。丹霞山的红色砂岩峰林,在阳光照耀下像燃烧的火焰,“阳元石”、“阴元石”因造型奇特,成了游客必打卡的景点。除了丹霞山,马坝人遗址也值得一去——这里出土了距今12.9万年的“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展厅里的化石复制品和考古场景还原,让人仿佛穿越回远古时代。
可即便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韶关如今的经济发展却略显“乏力”。韶关GDP还不到2000亿,在广东地级市中排名中下游,与珠三角城市差距明显。有人说:“韶关多山,交通不便,工业发展受限。”也有人说:“大湾区的虹吸效应太明显,人才和资源都往南走。”但韶关人并不气馁,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发展新路径——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农业;借助“禅宗文化”、“丹霞山水”,打造康养旅游,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韶关住民宿、泡温泉、品客家菜,感受慢生活。
如今的韶关,就像一位“低调的长者”,不与珠三角争繁华,却默默守护着广东的“生态屏障”与“文化根脉”。走在韶关的老城区,能看到老人在巷子里下象棋,客家阿姨在路边卖艾糍,粤剧票友在公园唱着《搜书院》,这份烟火气,与珠三角的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如果你下次再去广东旅游,不妨来韶关走走:在南华寺听一场佛经,在丹霞山看一次日出,在马坝人遗址感受远古文明,再尝尝客家酿豆腐、曲江大塘扣肉,你会发现,这座“广东第二大城市”,虽没有耀眼的经济数据,却有着让人安心的从容与厚重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