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高原上秋色正浓。由中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主办,西海都市报社承办的“红杞风光别样美 高原研学探海西”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优秀学子与媒体记者共同踏上这片土地,开启了一段融合红色教育、自然探索与文化体验的研学课程。
驼铃声声,聆听历史的回响
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莫河骆驼场,旧时建筑群静静诉说着那段令人惊叹的斑驳岁月。在莫河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一个饱经风霜的头驼铜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头驼驼铃,当时很多地方都没有路,在这种情况下,驼铃便是最好的‘灯塔’。它材质特殊,铃声厚重、穿透力强,在山谷间能传3公里至5公里。这是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的筑路大军使用过的。每当驼铃响起,就意味着又一支运输队伍踏上了为青藏公路建设运送物资的征程。”莫河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讲解员程建玲娓娓道来。
现场有游客轻轻敲响驼铃,那穿透时空的声响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名来自广东的游客在驼铃前深深驻足,神色凝重,“我们也是第一次带孩子来参观,感觉很有教育意义。正是前人这种舍己为人的奉献,才让我们有了今日的便利与安宁”,他不禁向记者感叹。
“天空之镜”,看天然奇观与生态的保护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有着一座被誉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这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结晶盐湖之一,也是世界罕有的高原自然奇观。
湖面平坦如镜,远处雪山悠然悬浮,人在其间仿佛漫步云端。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绝美风光,还能在盐文化馆了解到盐湖独特的地质成因和两千多年的开采历史,通过实践课程深化认知。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却是开发最早的一个,其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盐文化馆内,讲解老师现场教学。在茶卡盐湖,研学课程不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更注重人们的动手体验。工艺老师指导制作盐雕、创意福袋等手工艺品。
“这⾥的盐层富含多种矿物质,形成了独特的⾃然景观,文旅体验也丰富多彩”。有游客称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到盐雕制作的手艺,更是寓教于乐,从中理解高原盐湖资源的宝贵,以及对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高原研学探海西,红色基因永流传
乌兰县的红色研学路线,巧妙地将红色历史、自然景观和生态教育融为一体。莫河驼场承载的““两路”精神”与茶卡盐湖展现的自然奇迹,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教育画卷。
而与路线适配的体验更是完善了红色文旅的丰富度,沉浸式、体验式的研学活动,不仅能让人领略乌兰县的自然风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感人故事和蕴含的红色基因。
“这种将红色教育与自然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打动学生心灵,也更能激发后人的爱国情怀和探究精神。”西海研学老师李春斌说。
驼铃声犹在耳畔,盐湖光影映照未来。乌兰县的红色研学之旅,如同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人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将““两路”精神”的内涵印刻在心中。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行走,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成长,在高原的蓝天白云间,红色基因正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代代相传。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蔡肇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