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来自;历史的小溪 山西
太原市老城区街巷地名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宋、明两代。宋代的街道有很多是以作坊和集市命名的。明代晋王受封龙城,并且太原作为山西行政中心,设置了王府和许多衙门机构,这一时期的街道命名多与王府和衙署机构有关。清代,道光《阳曲县志》卷三《建置图·街巷图》,列有清中期以后太原府城(阳曲县城)街巷260余条,以东西南北五方大街为经,以偏街小巷为纬,这基本总结了太原老城区街道的特点。
太原的街道在宋朝有了较详细的记录,这与当时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有紧密的关系。
宋时城市内部出现的手工作坊,同类作坊往往集中在同一条街巷,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这些街巷有了专门的地名,如帽儿巷、靴巷、麻绳巷、毡房巷、酱园巷等。同时,城乡、城市间为了进行商品交流而形成的草市、集市等,因为定期进行贸易,这些地方也有了相应的名字,如西米市、南市街、柴市街、菜市街、麻市街等。
由于晋阳城和太原城北、东、西三面群山环峙,近傍汾河,天然险要,军事地位颇为重要,古代就称为“中原屏障”“军事重镇”。元代之后,太原被称为京师右卫,明代曾列为九边重镇之一。校尉营是警卫晋王府的校尉营地,以校尉营而命名的街巷,始建于清代,有东校尉营、西校尉营、南校尉营、中校尉营。民国初年阎锡山在太原修建兵营,与营盘有关的街道,有大营盘、大营盘东、西街,建国后向东、西扩建,更名为长风街。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古建筑遗址也十分可观。开化寺街因开化寺而命名,开化寺,创建年代不详,明重修,寺坐北向南,人们称开化寺,寺南街清称为开化市街;文庙巷,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大雄宝殿旧址新建府文庙,奉祀孔子,文庙巷因此而得名;鼓楼街以古鼓楼而名,清称鼓楼前街,又称鼓楼大街,民国称鼓楼街。
明洪武九年(1376年),晋王朱棢扩建太原城,并择址大兴土木,营造王府。所以在太原老城中,以明代晋王府和其他小王府遗址得名的古老街巷颇多,虽然在社会的进程和历史的发展中,其中部分已湮没,但是悠久的历史依然留下了痕迹。民国《太原指南》在街巷的记载中“萧”已改作“肖”,得名于肖墙的街巷,始见于清代的有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上肖墙;明晋王府前的夹道清代以来称东夹巷、西夹巷;坊山府是定王朱济熺第五子方山王朱美垣府第,清代称方山府、方山府巷,民国时称方山府街、方山府巷,今名坊山府、坊山府巷。
因明朝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作为地区行政中心,衙署众多。都司街因明山西都指挥使司署设于此而得名,据道光本的《阳曲县志·卷三·建置》记载:“都司街,居民半业屠宰,内有罗锅巷。”从中可以看出,清道光年间,都司街已失去明代作为都司衙门的显赫性,成为太原城中屠宰业较为集中的街巷了;县前街东,即今三桥街南口至解放路段,清代称灰市街,民国二十年(1931年),灰市街改称府西街,府西街、县前街,今通称府西街。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统治者将晋阳城付之一炬,宋毁晋阳城后,潘美于979年至982年,在汾河东岸唐明镇基础上修筑了新太原城,后又有明代太原古城的扩建。城门是太原古城位置考察的重要对象,对确定历史上太原城的地理位置有着重要意义,因城门而得名的街巷有:大南门、水西门、迎泽大街(明称迎泽门)、南华门、东华门等。明扩展太原城后沿用西南门,初称阅武、镇武,清代亦称水西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董昱涵、赵一飞、周国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