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传统印象中,老年人旅游追求极致性价比,却常常陷入低价团隐藏的购物“陷阱”。而在深圳,有越来越多刚步入“60后”的银发族消费观念正悄然改变,他们拒绝“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式跟团游,更重视途中带来的情绪价值,愿意为优质体验买单,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长寿之乡广西巴马的一座酒店,这里融合了当地康养文化,提供“不老泉祈福”等特色体验。
“雇”女儿当导游定制“VIP团”
邱玲(化名)退休后,每年都来深圳住上大半年,帮女儿带孩子。邱玲的女儿喜欢旅行,常常在节假日带着一家人出门玩,邱玲自然也在其中,但节假日几乎每个景点都人山人海,看风景已经不易,邱玲还要忙着照顾外孙,再者行程安排也多是以孩子喜好为主,在邱玲看来不过是换了个城市带孩子。
去年,邱玲刚满60岁,她身材微胖,烫着一头黑棕色的卷发,看着比同龄人年轻些,突然也想学学年轻人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趁着我们夫妇身体还可以,得出去走走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了。”可是邱玲节俭了大半辈子,年轻时很少旅游,既不想跟老姐妹一样参加低价团被带去购物,她和老伴两人又没经验独自安排旅行计划。于是,她向女儿征询:“我能不能‘雇’你当导游,给我们定制一趟旅程?”女儿乍一听有些吃惊,但听到母亲念叨着自己的憧憬,脸上出现了愧色,随即笑着答应道:“妈,你说怎样就怎样,一定服务到位。”
此后,邱玲就像真正的“甲方”一样,给女儿罗列一系列要求:她希望错峰出行,找个凉爽的季节,去一直心心念念的北京,除了他们点名必去的景点,其他由女儿安排,但是不能太赶,不能人挤人,不能走路太多……终于在今年9月,女儿将上学的孩子交给丈夫和婆婆照顾,请好年假,带着父母出发了。
9月的北京不再燥热难耐,暑假的结束带走了大量的人流。按照邱玲的要求,女儿安排一下飞机就住到了慕田峪长城脚下的民宿,第二天一早,一家三口就成为了第一批登上长城的游客。邱玲兴奋地指挥女儿在空旷的城墙上给自己和丈夫拍了许多照片。当他们下山时,爬长城的游客才慢慢多了起来。
第三天的行程是邱玲指定的天安门,女儿早在出发前就把广场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的门票都预约好了,用她的话来说,“每个景点预约时间不一样,还要拼手速抢名额,这个导游工作不简单。”当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会刚结束几日,宽阔的广场上还没撤下盛会的装置,前几天还在电视直播里看到的天安门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邱玲激动得眼角湿润,邱玲的丈夫指着长安街低喃:“那天的装备方队就是从这里经过。”邱玲一家人在天安门广场从早上浏览景点一直待到傍晚看完了降旗仪式,排队的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一天下来邱玲运动步数已经远超平日,达到了3万步。虽然这一天行程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并不轻松,但却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天,“我们那一辈人的愿望就是能去天安门看一眼,今天终于实现了。”邱玲满足地叹道。
接下来,邱玲一家还去了故宫、恭王府、后海、国家体育场(鸟巢)等景点,品尝了北京烤鸭、涮肉火锅等当地美味。其实这些景点都是女儿去过的,这一路上她这个“导游”十分尽职,回到深圳时,女儿还剪了几个记录旅途点滴的短视频发到家庭群里,都是宝贵的回忆。邱玲不但坚持这趟旅途费用全都自己出,还很正式地给了女儿发了一个红包,女儿不肯收,邱玲就说,“妈妈知道你的孝心,但这是妈妈的‘定制VIP团’,你做得很好,这是应得的‘大红花’。以后等你孩子长大了,你再用来雇他。”女儿被邱玲逗笑,收下了这份心意。邱玲说,她这次出门也在向女儿学习如何上网查攻略、订门票等,“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出去看看,我希望在旅途中悠闲地感受风景与文化,而不是疲于奔波。我要争取下次能自己出去玩,可以从深圳周边短途游开始。”
越来越多银发族在出发的路上
向往“诗与远方”的银发族中,有像邱玲这样刚刚踏出第一步的,也有许多已经在路上的。
今年暑假才和闺蜜一起去凯里的下司古镇旅行过的王女士表示,退休之后的闺蜜结伴游是她最喜欢的出游方式之一,“因为我们之间特别同频!”在王女士看来,人到老年,一起出去玩一定要目标一致,包括但不限于:旅行的方式,比如这次去凯里就是主打逛吃休闲游,同时拍出美美的照片,不搞“急行军”,不追求多跑景点;消费观念一致,不刻意节省也不追求高消费,安全卫生舒适为主;能够求同存异,互相包容,不斤斤计较。
▲王女士和闺蜜的银发之旅,不仅体验了古镇的慢,还拍了很多美好的照片。
王女士是北方人,在深圳生活多年,喜欢这里四季皆宜的气候,旅行时很喜欢去一些有历史韵味的小镇,慢慢游。她认为,新一代银发族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对于电脑、手机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使用比十年、二十年前退休的人更熟练,“可以早早就把车票和酒店预定好”。另外,现在的资讯高度发达,异地旅游的信息差已经很少了,普通人不依靠旅行社也能方便地安排好自己的行程,“在各种平台上搜索一下,就会跳出来无数攻略,只需要把适合我们退休族的方式挑选、综合一下,就可以玩得轻松又惬意。”
在采访中,王女士也透露出银发族旅行中最为担心的一点,“就是怕玩儿的时候生病或者不舒服,人生地不熟,病了挺麻烦的。”
王女士所担心的也是深圳某高校退休老师杨先生所担心的,因此他更喜欢和太太通过专业机构安排更省心的旅居养老生活。 “退休15年了,退下来后还在做一些学校相关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保障和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所以就想多出去看一看。以前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很多80多岁的老年人身体依然健康,60岁到80岁的这些人可以被称为‘活力老人’,他们的晚年应该有不一样的色彩。老年人如果不积极安排自己退休后的人生,如果没有事做、没有追求,其实是很容易衰老的。”杨先生说道。
杨先生和太太都觉得,既然身体还不错,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那么不妨改变一下传统的养老观念,出去走走。“我们这一代人从出生、求学到上山下乡、工作,曾经多么渴望去看见外面的世界,想学习书画、乐器的心,因为没有条件,实现不了。现在退休后人生迎来第二个高峰,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机会啊!”杨先生笑着说,以前在职的时候,会利用出差的间隙,或者寒暑假的时间,到没去过的地方转转,现在有了旅居养老,不赶时间,不用舟车劳顿,实在是太好了。所以,他们选择了康盈乐颐的富力养生谷旅居项目,优美的环境,齐备的设施,舒心的居住,青山绿水之间整个人都感觉舒展和舒畅了。特别是养生谷还有专门的配套医院,不仅带领老年人一起锻炼,还会教授一些养生方法,特别安心。杨先生表示,未来还想去更多的地方旅居,慢慢感受各个地方不一样的气候、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在他看来,换个地方,住上一阵子,能带来很多新鲜感,而这种新鲜感是保持状态年轻的秘诀。
▲退休后的杨先生,在旅居养老中体验了人生的“第二个高峰”。
追求“诗与远方”是银发族的新生活态度
《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全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0岁。随着银发族群消费能力和精神需求的快速变化,他们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尤其成为错峰、淡季出游的主力军。相关机构调研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显示,17.6%的中老年群体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40.8%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一到两次。
▲数据来源: 《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和机构开始创新打造丰富多样的银发旅游项目以及探索旅游适老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遴选出2024年智慧旅游适老化9个典型案例,广东的中山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智游”服务上榜,该系统提供了长者专用版,融合全景VR和语音播报技术,为老年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让养老移动服务随需而用。
根据商务部等9单位印发的《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国铁集团计划到2027年完成设计100条以上铁路银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160组银发旅游列车适老型专用车组,银发旅游列车开行规模达到2500列以上,并按照“一省一列”的目标推出一批铁路银发旅游的精品线路。今年5月17日,由深圳东站开往云南祥云站的Y492次列车,载着416名老年旅客,开启为期13天的“慢旅深游”之旅,成为今年深圳首趟针对老年群体定制的旅游专列。
作为深耕康养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陈颖创立的全国性一站式康养综合服务平台“康盈乐颐”,致力于成为长者身边的专业康养顾问,平台当前的业务中就包含了时下很受银发族欢迎的康养旅居服务——正是杨先生和太太参加的项目。“银发族中55岁至65岁的人群最愿意选择旅居养老的形式,他们通常身体康健,消费意愿和能力更强,偏好康养旅居、深度体验和气候避寒。而66岁至75岁的银发族,时间充裕,倾向于季节性错峰出行,对适老化的慢游产品(如旅游专列)需求高。76岁以上银发族,选择旅居占比相对较小,但数量在增加,这部分群体需要专业健康管理、医疗护理等,常与家庭团聚相结合。”陈颖介绍,对于银发族来说,退休后有了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避开节假日高峰,享受性价比更高的错峰游,此时出游成本相较热门旺季可节省30%—50%。同时,银发族拥有稳定的退休金和一定的积蓄,消费观念也从单纯观光转向为更好的旅游品质支付更高价格。在目的地的选择上,银发族旅居一般倾向于两个类型,一种是夏季避暑型:如贵阳、昆明、大连、哈尔滨、青岛等城市;另一种是冬季避寒型:如海南、广西、广东、云南等地的城市。
对于银发族在旅途中担心的健康医疗问题,陈颖表示,深圳的科技基因赋能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会实时监测健康数据,手机联网可以寻找到最近的医院诊所,这些在未来都将逐渐成为标准配置,让银发人群的旅居变得更安全、更便捷。越来越多银发族开始热衷“诗与远方”的旅居养老生活方式,陈颖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是银发族精神世界升华的体现,更是社会从“生存”向“生活”转变的生动注脚。
晶报记者 林菲 李岷/文 受访者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