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秋天,向来是市民与游客不愿错过的季节。然而,除了人潮涌动的颐和路与中山陵,玄武区玄武门街道的百子亭与傅厚岗,也是一处被渐渐发现的“城市宝藏”——这里既有半部民国风华,也洋溢着整座城的烟火温情。
老街新生:从寻常巷陌到文艺地标
清晨的阳光洒进百子亭路,近日记者与魏华利大爷一起,开启了这场城市漫步。年过七旬的魏大爷是玄武门街道的老居民,自称是这一带的“活地图”。他挥手指向道路两侧,语气里满是自豪:“你看这条路,现在多漂亮。”
百子亭路南起傅厚岗,北至洞庭路,全长仅507米,是一条安静的单行道。然而在数百年之前,这里曾是宋元时期的城郊农田,明城墙筑起后,更一度成为屯兵戍守的要地。据《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此地曾有两座亭:北为息息亭,供兵士休憩;南为百子亭,供奉送子观音,承载百姓祈愿,“百子亭”之名便由此而来,沿用至今,成为南京城独特地名的一部分。
最让魏大爷感慨的,是街角新建的“口袋公园”。“以前就是一片空地,现在成了大家健身、聊天的地方。”他站在“我们都爱百子亭”彩绘墙前,笑着拿出手机,“年轻人爱在这儿拍照,今天我赶个潮流,也学他们拍一张。”
故居活化:咖啡香里品读大师往事
说话间,记者跟着魏大爷由北至南一直走,转进了不足三百米的傅厚岗,比百子亭路更显幽静,文化气息愈发浓厚。徐悲鸿、傅抱石、杨公达、段锡鹏等多位名流政客都曾居住于此。作为民国建筑的时光转角,西方洋楼式民居建筑错落分布。建筑内外,繁花似锦,绿意盎然,与古朴的建筑相映成趣。
傅抱石作为现代画家、篆刻家、美术史家,“新金陵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而傅厚岗6号的这处故居,见证了他人生中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如今,傅抱石故居变成了一家咖啡馆。推开木门,咖啡香扑鼻而来。老房子的结构被完整保留,阳光透过窗格,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年轻人安静地坐在里面,或品咖啡,或对着电脑工作。
“真好,老房子活起来了。”魏大爷在院子的露天座坐下,颇为感慨,“说实话,我路过这里很多次,今天还是第一次走进这里,仔细看看,想象大师以前是怎么生活、创作,感觉和历史贴得更近了。”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和紧闭的大门,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融入的日常场景。
几步之外的徐悲鸿故居也经过修缮,对外开放。徐悲鸿曾于1928年至1932年、1946年至1949年两度居住于此,其间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今,这里不仅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也常举办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成为南京一处重要的艺术交流平台。
城市更新:让文物活在当下,历史融入日常
历史不是被封存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日常。清晨,老人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午后,居民在梧桐树下闲话家常;傍晚,放学的孩童嬉笑跑过。复古建筑中,新业态悄然生长,为老街注入轻盈的活力。
据玄武门街道介绍,近年来的道路整治工程让百子亭路逐渐成为展现城市记忆的窗口,也让这片历史风貌区韵味倍增。2024年整治完工后,百子亭路已成为连接玄武湖与历史街区的重要轴线。
通过保护性修缮与精细化改造,百子亭与傅厚岗正逐渐形成一个集文博、艺术、文创与休闲商业于一体的文化休闲空间——让文物“活”在当下,融入当代生活,正是这座城市更新的初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尹翼星 文/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