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委工程兵招待所成立于1954年5月,也就是自从有了军委工程兵,就有了工程兵招待所。工程兵招待所在北京市太平路14号,军委工程兵机关大院的东南角。它四面方正,成开放型小院,是专为接待工程兵所属部队来京参加会议的代表、和工程兵公干人员来兵种办事的内部招待所。招待所的接待工作除了立足于工程兵,服务工程兵所属部队以外,还根据情况对外接待大型团队,接待一些地方来兵种办事的其他人员。例如接待河南豫剧院进京汇报演出团,长春电影制片厂《元帅与士兵》摄制组,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进京汇报演出,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摄制组,以及国家一些部委召开的大型会议等等。
招待所主楼为五层,东边于1982年建的五层楼为师级干部接待楼。北面是招待所食堂,食堂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通往机关大院的道路。招待所的东外墙是永定路,南外墙是一小片庄稼地和一条小河沟。每到春夏秋季节,招待所的战士们或三三俩俩的结伴走出大院,顺着永定路朝南的田园小路上踏青 散步。招待所食堂西边,紧挨着的是文工团舞蹈队练功房。每天上午,在招待所院里就能听到舞蹈队练功房传来“咚咚咚”的练功声响。北边是机关苹果园,说起苹果园,在大院当兵几年里,每年到了春天,都是只见花开而不见果树结果。可能是没有专人管理,花的后期结果时都被小虫子吃掉了。苹果树在花开季节成大院里一景,引来大院好些人在这里照相留影。尤其是文工团,通信连的女兵们,她们都喜欢在这里赏花拍照留影。有时电影制片厂给文工团的演员试镜头,也选择这里拍照试镜。苹果园的西边原是机关战士食堂,食堂般离后被扩建为招待所食堂。苹果园的东北角,是机关通信连和兵种徐国贤副司令小院。
工程兵招待所直属工程兵司令部管理处所管,在机关大院各分队中,招待所级别高于别的分队,为团级建制。在各大军区招待所领导的设置上,有的招待所是主任副主任,政委副政委职务。而工程兵招待所在领导设置上的名称是所长,政治协理员,副所长和负责接待工作的助理员,负责公务班的教导员,负责炊事班的管理员和司务长。像警卫连,通信连,汽车队,维修队均是连级单位。招待所有四个班组成,分别是一楼接待班,楼上为公务班,一楼西为炊事班,一楼东为小车班 。并有医务室,财务室和招待所食堂,洗涤房,锅炉房等。在干部的配备上设有所长,协理员,副所长,助理员,管理员,教导员,军医,护士,会计,司务长等职。招待所在各个时期的人员配置,均保留在六七十人以上。
据招待所的老战士吴贵盛讲,七十年代以前的工程兵招待所,并不在北京太平路14号工程兵机关大院,而是在北京市内。那个时候的招待所没有固定地方,也形不成规模。招待所的地点是在北京阜外大街6号,也就是南礼士路北口,原北京市给排水设计院内。那里有两栋楼,一栋是五层,一栋是六层。这在当时的北京市城区来说,可以说是鹤立鸡群,是个很不错的楼房了。当时他们入伍去到以后,各部队捐赠了好多用品给招待所。那时他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往楼上般运床铺,被褥,桌子等用品。往楼上搬运东西是个很费时又费劲的体力活,战士们正是青春年少,个个干起活来都满头是汗,汗湿衣襟。往楼上般运东西又费力又劳累,但也没有人因此而叫苦怕累。这就是在那个艰苦年代里,招待所的老战士们在创建招待所时的青春奉献。
时间到了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军队在地方的三支两军工作已不再那么广泛开展了。军队派往地方工作的军管会干部,在逐渐的撤回原部队。到了1972年8月,军在地方的军管会工作彻底结束。中央军委下达指示,要求军队占用地方的楼房,招待所,办公室,学校等都要限期归还给地方。因此工程兵招待所占用地方的楼房,要限期腾出交还给地方。于是,到了国庆节前后招待所就开始到处打游击,四处安营扎寨。先后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全总大院,阜成门外大街等地扎营。这样一来工程兵各部队代表来京开会,和公干人员来兵种出差办事等也是到处找地方住。据吴贵盛讲,那些时候他们很少有过安稳的日子,每搁上一段时间,战士们就要为招待所的迁移而般运着大量物资。这就是工程兵招待所在最困难的年代,常年游离在工程兵大院外,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招待所没有固定地方,一直就这样孤悬在外,四处打游击终也不是个办法。战士们搬家劳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招待所远离兵种机关大院,给部队来兵种开会办事的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麻烦。因此,啥时候能有自己的招待所楼房,成了多少人的梦想和奢望。到了1973年春夏之际,工程兵常委会最终研究决定,要在机关大院盖自己的招待所楼房,地点设在机关大院的东南角。消息传来,振奋人心,招待所的老战士们奔走相告高兴极了。战士们喜之不尽的心情,天天都在期待着招待所能早日建成,能早点投入使用。那时他们每天都关注着施工进度,期盼有个新的招待所。而参加施工的工程兵五十二师一一八团的指战员们,更是不分白天黑夜,轮番上阵施工。终于在1973年年底,新的工程兵招待所大楼建成完工。1974年初,招待所便从北京市阜城门,般迁至工程兵大院新建成的楼房。新招待所的起用,从此结束了招待所的游离生活,老战士们再也不用东挪西去了,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固定安稳的工作地点。
新落成的工程兵招待所为五层楼高,大小房间有一百余间,床位三百多个。招待所搬进工程兵大院后,大大缓解了各部队进京人员的住宿难问题。给来兵种大院办事的公务人员,和来兵种开会的会议代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1978年以前,那时招待所各楼层上用热水还很落后。楼层上用热水,全靠战士们用扁担挑着水桶,一挑一挑的从楼下的茶炉房里,往楼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挑着。特别是挑到第五层楼时,挑热水的战士累的都没有力气了。但公务班战士们挑上楼层的热水,也仅限于住宿人员的茶水饮用。像洗脸,刷牙和别的方面用热水均不在提供之内。尤其是逢工程兵召开大型会议期间,因为热水需求量大,招待所负责政工的协理员朱安,和负责接待班工作的助理员尹昌师,他们俩和战士们一样,每天早上挑着扁担给参加会议人员送热水。那时他们俩正是青壮年,干起活来甚至比那些青年战士们的力气还大。另外,逢兵种召开大型会议,公务班,炊事班的战士们忙不过来时。工程兵司令部特抽调工程兵伪装团一个排的战士,来到招待所帮忙搞支援。有时还抽调大院警卫连战士来楼层挑热水,并和公务班的战士们一起参与整理卫生工作。
1978年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时住宿人员对招待所的住宿条件要求,也在相应的多了起来。而招待所存在的热水供应落后现像,成了住宿人员反映最多最大的问题。战士们下大力气挑上楼层的几桶热水,根本就满足不了住宿人员的需求。因此,招待所所长李培基,协理员朱安向上级打报告反映这一问题,要求尽快改造招待所楼层热水供应设施。招待所楼层存在的热水供应条件差的问题,引起了司令部首长们的重示。司令部管理处很快从机关维修队,抽调宋师傅到招待所工作,并具体负责锅炉管道的安装。招待所计划,一至五层全部增加热水炉,改变战士们往楼上挑热水的原始方式。宋师傅调进招待所工作后,在配备战士的配合协助下,每天走管道,搞安装,很快各层楼的洗脸间里都安装了热水炉。由一楼锅炉房的热汽往楼层洗脸间的茶炉里打,通过热汽把茶炉里的水烧开。招待所自从改新了楼层上热水炉后,极大的改善了战士们挑热水的工作强度,使这一原始的供水方式成为历史。同时,也给住宿人员用热水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小小热水炉,别看炉小可事情大,这应该是招待所走出原始,迈向新时代的新纪元。1979年,管理处给招待所增加小车班建制,小车班人员构成和车辆来源,均来自汽车队。小车班的任务主要是为会议提供用车,和为来兵种办事的师级干部提供公务用车。
1981年,根据上级要求和北京市有关规定,在北京市的所有服务业都要以招收待业青年为主要任务。所以从1981年春开始,招待所不再进现役军人,以后招待所由现役军人,逐步过渡到非现役的地方青年为主。也就是从这年的春季开始,招待所招进了首批待业高中毕业生。这批被招进的人员有本院里的,和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高中毕业生。
随着工程兵大型会议在兵种的频繁召开,和各部队来兵种办事的公务人员的增多,招待所现有的住宿条件远满足不了需求。逢召开大型会议,在招待所住宿的所有人员都要及时腾出房间。所有被劝离招待所的住宿人员,都被介绍到丰台地方旅馆。这给来兵种办事的部队公干人员,和其他一些住宿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于是1981年,扩建招待所的计划被兵种领导提上了工作日程。1981夏,工程兵常委会研究决定,在招待所院内再建两个招待所住宿楼。拆除东北角的苹果园,在招待所院内的东边,盖一座公干人员住宿楼,和一座高干住宿楼。消息传出,工程兵大院风平浪静没有什么不同意的风声。然而,这可惹上了工程兵科研四所的强烈不满和抵制。原因是,科研四所在太平路二十四号后勤部大院,他们好多科研人员的住房紧张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当他们一得到兵种大院要盖招待所楼的消息时,于是就一边联名向军委反映情况,一边在兵种办公楼张贴大字报陈书反对意见。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兵种领导说四所的人,下面部队来兵种开会办事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你们却还在闹腾。你们闹吧,你们就是把招待所闹吹了,你们的住房问题也解决不了”。说起住房紧张,这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共性问题。不但科研四所住房紧张,整个工程兵大院都紧张。比如工程兵大院文工团,他们的办公楼即有办公室,还有乐队,歌队,话剧队,曲艺队,创作组等都混和在一个楼里。而且楼里还有家属宿舍,真可谓是一座宗合楼了。在那个年艰苦代, 所有人的住房紧张问题不是一年半载的一下子都能解决了的。但也不能就因为住房紧张,就不改造招待所了,就不发展搞建设了。其实工程兵大院对于住房紧张的问题,也并没有停止不去解决,大院营房处每年都在盖一栋家属住房楼。
1982年10月份,新建的两个招待所楼在争议当中终于完工。而就在这年的十月份,工程兵精简整编开始了,工程兵由原来的大军区级被精简整编为总参工程兵部。工程兵所属四个师,和二工区,维护总队等师级以上单位基本都被精简裁撤。这样一来,新成立的总参工程兵部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部队了。部队大幅度缩减,兵员减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再扩建招待所了。于是新建成的公干楼房被改作为家属楼,另外一个高干楼继续用作师级干部接待楼。
1992年,总参工程兵部撤编,工程兵部被降格为总参兵种部工程兵局。原工程兵招待所划归总参兵种部后勤部。2005年,招待所又改换门庭为北京市馨怡宾馆,馨怡宾馆同时对外开放,面向地方承揽各种接待业务。新成立的馨怡宾馆,他们是原工程兵招待所的延续,是工程兵招待所老战士们的期望。馨怡宾馆全体员工,继承和发扬了原工程兵招待所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不断的提高宾馆的服务水平。无论是宾馆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在军队服务行业,和北京市地方旅馆业都获得了良好的赞誉。2016年10月21日,宾馆归属再度变更,由原总参训练部管理部,转隶到中央军委事物管理总局招待局。
2017年,随着军改的需要,军委有关部门决定馨怡宾馆停止对外接待工作,宾馆工作人员缩编调整待分配。馨怡宾馆总经理,原工程兵招待所老战士张守帮作为馨怡宾馆最后一任负责人,协助军委事务管理总局处理宾馆的善后工作。馨怡宾馆的归属,重新隶属为中央军委事务管理总局、第四保障处保障二队作以军队办公楼房。至此,原工程兵招待所的历史沿革,就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