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河南安阳4名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徒步270公里并登顶泰山。几名平均年龄仅10岁的孩子,用脚步丈量山川,以毅力挑战极限,最终在泰山之巅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成长礼”。这场“成长远征”,不仅是一次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也折射出当代教育对传统文化与体能锻炼融合的积极探索。
跨越豫冀鲁三省,连续10天的行程,徒步270公里,这是4名小学生和他们家长的假期,更是一堂从山川大地到人文历史的成长之课。从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出发,日均数十公里的行程中,孩子们经历了脚底起水泡、腰膝酸痛的生理极限,也收获了陌生人递来的可乐、车主赠送的零食等社会善意。当他们最终在晨曦中与“五岳独尊”石刻合影时,这场旅程已超越单纯的登山活动,成为生动的生命教育现场。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在温室之中,而在对自我极限的挑战里,在对世界的亲身感知中。这场徒步之旅的价值,早已超越体能锻炼本身。当孩子们脚底起泡仍坚持前行、途中主动帮村民装运玉米、向环卫工人递空水瓶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意志力的磨砺,更是对“坚持”与“善意”的鲜活体悟。
充满仪式感的远足既能“野蛮”其体魄,更能“文明”其精神,这与泰山常年举办的“中华泰山成人礼”精神一脉相承。泰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其成人礼仪式已形成系统化教育范式——学子们攀登7000余级台阶,在大观峰下立下青春誓言,让“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化作成长的养分。无论是孩童的徒步挑战,还是青少年的成人仪式,泰山都以其厚重承载着“行走育人”的深刻内涵。
当然,在为少年壮举喝彩的同时,我们也需理性思考如何让此类活动更可持续、更安全地开展,使其惠及更多青少年。首先,无论家庭或学校组织,都要将安全放在首位,做好路线勘察、应急预案、通信保障及急救培训,不能以牺牲安全换冒险。其次,学校与社会组织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分级主题徒步、研学路线,将其课程化、系列化,并纳入社会实践评价,提供更多有指导的“常态”体验。再者,要挖掘活动内涵,让徒步成为融合地理、历史、文化、生态教育的载体,比如途经遗迹讲历史、遇自然环境传生态知识,让每一次行走都成为一次深度学习的旅程。
我们赞赏“徒步270公里”所展现的勇气,也同样肯定图书馆里的静心阅读、实验室里的专注探索、运动场上的挥洒汗水。教育的真谛在于提供多元的成长路径,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锤炼意志、增长才智、塑造品格。
此次泰山之行,安阳四少年从徒步中收获了坚持,从协作中习得了担当,从自然中感悟了敬畏,这些终将成为比分数更加珍贵的人生财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行走课堂”,让青少年在脚踏实地中阅读世界,在山河见证下茁壮成长。
评论员:李娈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