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说堵,年年依旧往外走,不出意外,今年的国庆又“堵”了。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今年双节八天长假旅游的各项数据再次创造新高,全社会跨区域人流量预计为24.32亿人次,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了1.23亿人次。
不说各大商圈、景区和步行街,就连平日车辆稀少的高速都堵的水泄不通,而且并非节假日当天开堵,有些通衢要道甚至提前两天就开始堵了。
果然经典永不过时:聪明人都提前出发,出发之后,发现路上都是聪明人。
不过,随着社会消费意识的整体转变,能发现,今年的国庆,“聪明人”还真不少。
01
相较于以往长假大家选择的客运方式,今年的交通出行是五花八门的。
从传统的日均28094万人次的公路人员流动量、日均1924万人次的铁路人流量;到分别增长4.2%和3.4%的水运和民航客运量,都说明人均超3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出行方式。
当然,为防止2023年、2024年的假期,大型的火车站、高铁站被挤成“沙丁鱼罐头”这类情况出现,今年的公共交通,各省市早早都做出了预案,但似乎,效果不大。
比如广州南站,国庆期间因为旅客人数暴增,临时增加了大量的临客列车。
于是,凌晨也人满为患的候车厅,平均一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检票,站台中的铁轨上一趟车刚刚出发,另一趟就占了位置。
这导致检票处工作量激增,出现了有些列车甚至因为到了开车点还没检完票,不得不晚点出发的情况。
平日就繁忙的深圳北站,更是夸张。
凌晨进出深圳北站的楼梯上挤满了人,延迟运营的地铁堪比上班早高峰。
最令人惊讶的是,火车站堵人,火车站的停车场堵车,旅客即便是提前两小时出发,也非常有可能在距离进站口两公里的地方堵成一条红线。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匆忙的出行方式,本就是主力的自驾人群,2025年数据持续上涨,涨到了日均2.4亿人次。
同时,租车市场也同样火爆,小微汽车日均租出车辆约为65万辆,同比增长了18%。
看得出来,相较传统的出行游玩,今年踏上旅途的人从一开始,就在试图尝试用更加舒适、更为小众的方式出行,交通如此,游玩亦是如此。
02
有句话说得好,在中国,追求小众本就是一件大众的事。
比如,从2024年开始,就小众的“小城游”,缓慢变成了一种大势所趋。
诚然,从今年的旅行数据来看,一些大热的景区依旧火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城市仍然在旅行热门城市名单中位列前茅。
但同时,一些“小众红城”的崛起,也不容小觑。
这种趋势其实早有苗头。
曾经火爆全国的小城——淄博,如今已然成为了山东最火热的游玩城市之一,烧烤、琉璃、八大局等强势出圈,已经成为了国民级的文旅符号。
因“螺蛳粉”爆红的广西柳州,一碗粉创造了一个千亿市场,每逢假期,柳州也成为了众多游客选择的目的地之一。
在网络上传播颇广的全木搭建的山西朔州应县木塔,今年国庆迎来了大量的游客,人均接待量超3万人次。
游客来自天南地北,甚至有海外游客专门前来观瞻。
当然,相较其他景区庞大的游客规模,3万人在中国绝对算不上多。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三万游客来看应县木塔,但不仅仅只看应县木塔。
比如,从广东来的游客杜女士就表示,她们一家打算在山西度过整个国庆假期。而选择山西的原因,是想感受一下山西浓厚的人文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河北的游客胡先生是独自前来的,他来到这里,是想感受一下北魏和辽金的文化,并直言“很有意思”。
其实,从这里或多或少能看出来,人们对于“游”和“玩”,已有了独属于现代人的一套判断标准。
03
从今年国庆假期火出圈的元素,能看出人们的心之所向。
江西景德镇红出圈的“鸡排哥”、爆火的洛阳撒花仙女秀、连续三天的泸州酒要会·银河左岸音乐节吸引了15万乐迷前往泸州......
而这类元素促成的消费,我们可称之为“新兴消费”,游客不再探寻景观、体验风情。
他们可能是因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大叔,想去江西尝尝鸡排,因为一个流光溢彩的视频去洛阳看十几分钟的天女散花、因为喜欢一个明星去夜排、扬旗、呐喊,顺便享受当地风味。
不再费心做攻略,不需要做多余的前期准备,没有什么执念,想去便出发了。
而这类消费,呈现出的属性除了新奇时尚、还有物美价廉。
比如,根据数据测算,今年地方菜的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5%。相较以往花费高昂享受的“漂亮饭”,如今“团购”咸鱼翻身,成为主要消费方式之一。
还有,今年热门城市的酒店、旅馆、民宿生意都或多或少有所下降,出租率下降了15%—25%不止。
相反,除了正经的住宿地,网吧、露营、洗浴中心、24小时餐厅都能看见四散休息的人群。
至于昂贵的景区饭店,生意更是大不如前。
机关食堂15元自助,胡同苍蝇馆子10块钱吃饱,街边小摊种类多样又便宜......
总而言之,玩是要玩的,钱也是必须要省的。
要知道,作为国内的两大长假之一,国庆向来是各个商家的“兵家必争之时”。
事实也证明,每一次的长假,都是一次巨大的经济震动。
2025年的国庆假期,8.88亿人次的消费规模不可谓不可观,国内出游总花费为8090.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81.98亿元。
但飙升的总体数据下,是默默骤降的人均数据。根据文化旅游部测算,今年国庆中秋八天假期人均每日消费仅为113.、9元,较同期下降了13%,是2019年的95.9%。
在样样增长的各项假期数据中,这种“异端”非常显眼,钱是怎么省下来的?就是这么省下来的。
04
出去玩的人开始变任性了、变抠了,这是个好现象吗?
这要从两方面聊聊。
一方面,时代因素。文旅市场前些年的良莠不齐大家有目共睹。
那些年,各地文旅沉寂、传统景区昂贵、黑客载客事件层出不穷,唯一称得上红火且新奇的旅游项目,是各地开展的红色主题景观。
对比如今,2025年说一句“百花齐放”也不过分。
人群消费习惯的改变,对一个已经固化的文旅市场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推动整个行业正向发展的有力推手。
消费者对高性价比旅行的追求,是行业进步的必然过程。
另一方面,消费人群。
不可否认,由95后、00后构成的旅游人群,如今已经成为了“新兴消费”的主力军。
这些年轻人们,手里或许没啥闲钱,但绝非捉襟见肘。
只不过,他们秉承“钱在我手,天下我有”的八字箴言,宁愿将大把的钱花在丑萌的二次元玩偶上,也不愿多花一块钱在有无数选择的替代选项上。
相较2019年国庆“不温不火”的低质消费、2023年国庆的报复性消费、2025年的消费方式才是“趋于理性”的选择。
人群任性但经济有韧性,消费滞涩但市场有活力。
总而言之,今年国庆,不管是游客行进的目标,还是消费流动的方向,皆证实了一个真理:
消费者和金钱流动的方向可能不一样,但人和价值永远都在同一条平行线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