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期间,青岛历史城区“好戏连台”,即兴喜剧、音乐演出、主题市集等多元活动轮番上演,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吸引八方来客。
海浪缱绻、人流如潮。即使假期阴雨连绵,历史城区也“人气不减”,再次开启“人山人海”模式。据统计,“双节”假期期间,截至10月7日,累计303.93万人次漫步历史城区,在此感受老建筑里升腾的烟火气,体验新业态中跃动的新潮感,“一街好戏”的热度持续蔓延。
国庆中秋假期,青岛历史城区迎来大量游客。 摄影:邢志峰
拉长“一街好戏”长尾效应
“喜剧节期间没能赶到青岛,这次国庆游第一站我们就到里院来‘补课’了。”10月1日,来自无锡的游客陈宇云和女儿在“喜橘”装置前打卡拍照。在他们的行程中,“看一场在地喜剧”已成为体验青岛老城的必选项目。
里院喜剧节举办地迎来大量游客。摄影:王雷
和陈宇云一样“补课”的游客不在少数,而老城也用满城欢笑回应这份期待。在这里,即兴喜剧、街头剧场、街头演艺等交织互动,让百年里院持续洋溢着青春活力与艺术感染力,也进一步放大了老城在假日里的声量与魅力。
“众所周知,我们‘一支麦’的第一排是——不养闲人!”10月4日下午,劈柴院小广场二楼原力空间内座无虚席,随着这句标志性互动开场白,一支麦爆笑拼盘脱口秀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主持人景尧率先登台与现场观众互动,用贴近日常的幽默段子引发阵阵爆笑。随后,多位脱口秀演员和有福即兴团队的演员轮番登台,带来即兴互动、喜剧魔术、即兴喜剧等多种形式的喜剧演出。“没想到在青岛度假还能邂逅这么精彩的喜剧演出,真赚到了。”来自泰安的游客王栋感慨,“在里院看戏和剧院完全不同,演员近在咫尺,互动特别带劲。”
“一街好戏”的长尾效应正在持续释放,为历史城区的演艺市场带来可观收益。“假期门店上座率较平日大幅上涨,其中半数以上是专程而来的外地游客。”青岛曲艺社艺术总监朱琦告诉记者,为了适配游客行程,他们还特意将演出时间调整为下午两点半至五点,精准契合“白天逛老城、午后享休闲”的节奏,并会根据现场观众地域构成灵活调整内容,让不同地方的游客都能在笑声里读懂青岛故事。
特色小店成“现象级爆款”
“双节”假期期间,青岛历史城区的新兴业态亦展现出强劲的消费吸引力。
藏身街巷的小红楼美术馆栈桥店迎来开业后第一波客流高峰,人民咖啡馆、黄逗菌全国首店等新晋消费空间也人气高涨,勾勒出老城活力焕新的假日图景。
“别去栈桥人挤人了,这里的海景阳台才是绝佳机位!”“双节”长假里,位于华能大厦音乐家广场的小红楼美术馆栈桥店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众多年轻人纷纷被“种草”,每天超千人进店打卡拍照。
小红楼美术馆栈桥店内挤满游客。
“小红楼美术馆栈桥店赶在国庆节前(9月28日)开业,就是为了承接老城假日流量。”华能大厦音乐家广场负责人许征雄介绍,“这里不仅有小红楼美术馆同款盖章与文创产品,站在店外的海景阳台上,还可以远眺栈桥和小青岛景区。每天下午,我们还安排了吉他弹唱演出,游客可以边欣赏音乐、边品味咖啡、边享受海景,为青岛之旅增添一份独特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海景阳台”还带火了广场内的众多业态。位于二楼的壹·咖啡,每日进店消费人数过千,游客手捧咖啡临窗而坐,看海边游人如织、海面游艇飞驰,独享惬意午后时光;临街的海燕奶奶海鲜锅贴店门口排起长队,包裹整只大虾、笔管鱼、虾虎等海鲜的锅贴现包现煎,外酥里鲜、一口爆汁,成为游客难忘的味蕾记忆。
众多特色小店也成为街区的“现象级爆款”。在四方路人民咖啡馆,店铺外墙上的红色五角星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年轻人排队合影;里院喜剧节期间开业的黄逗菌全国首店,再度迎来客流高峰,店内工作人员不得不在门外疏导客流,分批放行。
新老餐饮传承“青岛风味”
如今,“味蕾游”已成为旅游新趋势,各地独特的美食文化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消费选择。“双节”假期期间,青岛历史城区260余家餐饮商铺生意红火,成为游客体验地道青岛味道的必然选择。
在中山路19号,创立于1912年的百年老字号顺兴楼在“双节”期间试营业。这家百年鲁菜老店,曾声名远播,与春和楼、聚福楼、英记楼并称青岛四大名楼,是许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的心头好。“我们在装修上突出牌匾和木制元素,结合黄铜和石材的质感,呈现出厚重的文化历史感;在包间命名上,以三江里、骏业里、平康里、太兴里等里院命名,传承里院文化;在菜品上,则复原了梁实秋笔下的黄鱼水饺、氽西施舌等经典菜品。”上街里顺兴楼大酒店总经理李栋梁称,重新开业后的客流远超预期。
为迎接假期的消费热潮,多家餐饮品牌也选择在节前集中亮相。9月27日,“中华老字号”万和春悦喜客来店开业。这家承载着老青岛人记忆中味道的老字号重回中山路商圈,吸引大量新老顾客前来捧场。门店前人群熙攘,排队就餐的人一度从店内排到了店外。“‘万和春’始创于1941年,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历史。选择在‘双节’前开业,不仅仅是看中了巨大的客流量,更希望完成一次情怀衔接,让市民和游客都能在这里品尝到老青岛记忆中的味道。”万和春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老牌餐饮外,新餐饮也在老城崭露头角。位于芝罘路的昨味海鲜面,在这个假期创下了亮眼的成绩——仅40多平方米的小店内,前来就餐的顾客络绎不绝,日营业收入高达8000元,较上月同期增长3倍多。
“今年夏天,我们在老城区开出首家餐饮店,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店内客流暴增,我们经常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昨味海鲜面主理人孙作祥说。作为较早在历史城区创业的年轻人,他和合伙人已在老城运营多家网红小店。其中,位于三江里的失物招领照相馆和米桃皮自拍馆,长期保持着稳定客流。“今年,我们尝试开拓餐饮这一新业态,首家海鲜面馆的试水效果不错,大大提升了我们在老城创业的信心。”孙作祥说。
主题活动延长老城“热力值”
“双节”假期期间,多元特色市集串联起历史城区的大街小巷,它们交织成一张人气网,点燃老城的新消费热潮。
劈柴院的“灶起市集”上,酸奶、凉粉、青岛脂渣、枇杷梗等青岛特色小吃汇聚,成为市民游客体验青岛老味道的好去处;太兴里街区“好个秋小市”市集,以解压手工、植染陶艺、唱片慢听等独具特色的摊位,吸引年轻人驻足。
“我们市集中70%的业态为解压休闲业态,如彩绘画像、塔罗牌、香薰制作等。”“好个秋小市”市集策划方海源里相关负责人王朝伟介绍,“我们希望借助这些内容,为年轻人创造一个短暂逃离快节奏生活的空间,让年轻人暂时从纷繁的思绪和手机信息的轰炸中抽离出来,进入一种放空自我、享受当下的愉悦状态。”
来源:青岛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