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0月9日讯(通讯员 蔡心恬 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一段特殊的“旅行”,没有沉重的标签,只有专属的“护照”、轻松的徒步和温暖的卡牌。10月9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近30位精神障碍者及亲友一起,自发来到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在青山绿水间完成了一场关于自我觉察与社会融合的温柔实验,一步步走向彼此,也走向自己柔软的内心。
10时,在采石矶景区门前,志愿者发放俱乐部专属“护照”,大家挑选了自己独特的欧卡头像贴在“护照”内页,作为自己的形象照。随后,大家以轻松的徒步与景点打卡开启一天,活动带领者熊寅老师把“注意力训练”“感官觉察”“情绪调节”巧妙藏在景区游览任务里,并沿途发起了呼吸训练与落脚点观察,引导成员把身体与情绪拉回当下。
在中午简单休息后,团体带领者心恬老师带着大家领取“探索任务卡”。在各种互动环节里,最动人的是“力量雕塑”——各小队用落叶、石子、松果拼出“团结”与“希望”的图案。
在完成动手、动脚的探索后,另一位团体带领者世珍老师则把团队带入一个更温柔、内省的环节:欧卡画布上的“打开天窗”。 世珍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乔哈里窗”的四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与未知区,引导大家从直觉出发,依次抽取并摆放四张卡牌。
记者看到,现场气氛从热闹转为沉静,成员们的神情也渐渐专注而投入。在“开放区”分享中,一位平时话不多的年轻成员看着手中的“河流”图卡,轻声说:“我觉得它在流动,就像我今天的心情,不再堵着。”旁边的大姐点点头,接话道:“我这张是‘窗’,好像也在说,是该打开自己了。”
进入“盲目区”时,气氛变得更加开放。当被问到“别人会如何看待你手中这张‘灯塔’牌”时,一位成员犹豫地说:“可能觉得我很坚定吧……其实我常常不知道该做什么。”旁边的志愿者温柔地回应:“但我刚才在徒步时就觉得你特别稳,一直在留意身边的人。”那一刻,他愣了一下,然后腼腆地笑了。
整个过程中,大家彼此鼓励和启发,练习用联想与比喻,把内心的感受“翻译”成可分享的图像语言。渐渐地,那些原本抽象的情绪——孤独、渴望、勇气、温柔——在卡牌与叙述中渐渐清晰,成为彼此信任的桥梁。
团体心理疗愈活动结束后,熊寅老师让每个人都推选了今天活动中的团队之星。在车上给伙伴分月饼吃,活动中担任组长带领大家一起游玩并完成任务的彭阿姨获得了最多的票数,赢得了大家真切的掌声。
傍晚,在返回的大巴车上,三位成员为大家献唱了自己的拿手歌曲,引来大家阵阵喝彩。有人和刚认识的朋友交换联系方式;有人悄悄对志愿者说:“下次我还想来。”
据悉,此次活动由江宁区残联、江宁区心理学会(区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江宁区旅康集团提供支持,“茉莉芬芳·阳光助残——123精神障碍社会融合户外俱乐部”自发组织。自然共生,心灵共融。“123户外俱乐部”的旅程才刚刚起步,未来,更多元的融合活动将继续陪伴康复者们,遇见更开阔的人生风景。
校对 胡妍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