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计划赴韩旅游的小周,在查询直达机票时陷入犹豫,屏幕上的价格,几乎相当于他半个月的薪资。
后来,他在社交平台看到网友分享,大同飞往韩国的单程机票仅需300余元,便决定将大同设为中转地,旅途中,他还顺路游览了云冈石窟,原本单纯的交通中转,变成了一段额外的短途旅行。
一开始我还觉得中转游会增加行程复杂度,但看到小周的经历后才发现,这种方式不仅控制了交通支出,还让旅途内容更丰富,比硬扛高价直达票要明智得多。
这并非个例,今年不少年轻人都采用类似策略,核心就是避开旅游消费中的“价格刺客”,机票的问题解决了,住宿的难题又摆在了小周面前。
他原本打算预订景区附近的酒店,可查询后发现,平日百余元的房间,国庆期间价格飙升至千元以上,无奈之下,他和朋友商量后决定租赁房车。
房车既能满足住宿需求,又能灵活安排行程,不用再受酒店定价的限制,某车行经营者透露,以往国庆假期,租赁需求多集中在轿车品类,今年房车却成了热门选择。
早在9月10日,国庆档期的房车就已订满,就连8号、9号错峰出行的订单,预订率也达到九成以上。
我身边还有朋友选择租赁帐篷,在泰山、黄山等景区,130至150元就能租到一顶帐篷,价格远低于酒店,夜晚还能欣赏星空。
如此看来,租赁已成为年轻人应对住宿价格上涨的有效方式,这种选择背后,是对旅游消费主动权的掌控,住与行的问题解决后,拍照需求又成了新的关注点。
喜欢记录旅途的小李,最初考虑找景区跟拍服务,但浏览评价后发现,不少跟拍不仅收费高,拍摄效果还很敷衍,部分成片质量甚至不如手机拍摄。
本来想咬牙购买一台单反相机,但后来发现,租赁一台热门型号的佳能单反,每天仅需50元,成本远低于购买。
国庆期间去新疆旅行时,他还租了一台无人机,3天费用99元,朋友圈里的高原风光大片,都是靠这台租来的无人机拍摄的,花费比在景区体验一次骑马项目还低。
搞不清那些仍执着于跟拍的人是如何考量的,毕竟租赁设备不仅成本更低,还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调整拍摄角度与内容,灵活度更高。
设备租赁解决后,部分年轻人发现独自旅行的体验仍有欠缺,“租赁同伴”的需求随之兴起,今年国庆,这一需求还出现了新形式,“爹式陪玩”。
在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主题乐园,不少年轻人会雇佣陪玩人员,这些陪玩不仅能帮忙制定游玩攻略、排队占位,还能提供情绪陪伴。
我曾在小红书看到一位用户分享体验,她提到有了陪玩后,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路线,整个游玩过程更轻松。
很显然,此时的租赁已超出“控制支出”的范畴,转向了旅游体验的优化,这是年轻人对旅行品质要求提升的体现。
以往,租赁行为常被贴上“经济条件有限”的标签,但现在这种认知正在改变,我身边有位同事,收入水平并不低,国庆期间出国旅行时,仍选择租赁翻译机与随身WiFi。
她表示,这类设备购买后使用频率低,容易闲置,租赁既能满足需求,又能避免资源浪费,性价比更高。
还有人在苹果新机发布后,专门租赁机型用于旅行拍照,无需支付高额购机费用,也能体验最新设备。
毫无疑问,年轻人当下的消费逻辑更注重实用性,不再将“拥有”作为衡量面子的标准,而是更看重消费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租赁模式能持续发展,还与应用场景的拓展密切相关。
以露营为例,一套入门级露营装备购买成本至少1000元,而多数人一年使用次数不超过5次,因此,不少消费者选择租赁,某露营装备店经营者提到,超过六成顾客会优先考虑租赁。
部分商家还针对性推出“精致露营套餐”,将帐篷、卡式炉与拍摄设备打包,单日最高能租出160套,此外,在浮潜、登山等户外场景中,运动相机的租赁需求也显著增长。
这些细分场景的出现,让租赁从“应急选择”转变为“体验升级手段”,进一步拓宽了租赁模式的发展空间,当然,租赁行业并非一直完善,过去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设备无法按时送达、用户担心使用中损坏需承担高额赔偿等,现在,不少平台已针对这些痛点进行改进。
爱租机推出“同城闪租”服务,用户线上下单后,一小时内就能收到设备;芝麻租赁则要求合作商家加强隐私保护,设备回收后会彻底清除用户数据。
部分平台还推出“小伤免赔”政策,轻微划痕无需用户赔偿,这些改进措施降低了用户的租赁顾虑,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说到底,年轻人并非排斥消费,而是拒绝为不合理的溢价买单,中转游与租赁游,都是他们在旅游消费中探索出的“曲线救国”路径。
这些方式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更理性的消费选择,设备与服务是租赁的,但旅行过程中的快乐与体验是真实的。
未来,随着需求的变化,或许还会出现更多新的旅游消费模式,但核心必然围绕“合理支出、提升体验”展开。
毕竟,旅游的本质是感受与经历,而非为了面子承担不必要的成本,这一点,当代年轻人有着清晰的认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