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内博夜未央”活动。
2025年国庆中秋“喜相逢”,家国情怀与人间烟火交织构成内蒙古文旅独具特色的假日场景,10月1日至10月8日,内蒙古共接待国内游客253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0.28%;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176.86亿元,同比增长9.77%。
家国情怀引领假日旅游
祝福祖国。
内蒙古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推出118项重点文旅活动,活动覆盖多元消费场景,有民俗文化展演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以及赛马、徒步大赛、越野赛等赛事活动。内蒙古博物院组织开展“内博未央-月圆话中西”主题奇妙夜活动和“古希腊之美”“甘肃彩陶文化展”“院藏红色货币展”等3大特展专属活动。呼和浩特市举办“文明有我”广场舞大赛总决赛,吸引数千名群众同场起舞,祝福祖国。敕勒川草原东敖包公园每日上演沉浸式互动演艺秀《敖包相会》,实景仪式与精美服饰展览尽显民族风情。
包头市夜间消费氛围感拉满,横竖街烟火集市、“夜光影·国庆灯会”同步开启,可吃遍各地小吃、与“嫦娥”打卡、玩投壶游戏,包头金街动漫展、嗨唱会不停歇,南海景区“古韵游园会”让夜间消费有文化味。
通辽市悦来河休闲街区举办盛世华诞・悦享团圆国庆中秋双节活动,为游客打造“看演出、品美食、买好物、赏国乐、享氛围”的五维体验,日均客流破万。巴彦淖尔市以“渡·阴山”为核心,推出“渡·阴山 上草原”“去露营、去村里、品美食”等业态,打造多元文旅体验吸引游客,接待车辆3.8万辆、游客9.5万人次。
文化体验新场景表现抢眼
乌兰浩特河岸灯光。
“文旅+”“+文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各地持续推出特色展览、非遗体验、民俗展演等活动,一场融合文化味、烟火气与时尚感的假日盛宴在内蒙古全域开启。国庆中秋假期,“文旅+体育”拉动效应明显,“蒙超”现场观看人数超过60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1.76亿元,全网直播观看量1.18亿次,各地文创成为热门伴手礼,“蒙字号”农产品借赛事打开销路,“蒙超”流量有效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体育与文旅的精彩联动,实现了一场赛事激活全城联动的倍增效应。鄂尔多斯市打造无人机、烟花、喷泉“暖城三件套”表演,举办晋陕蒙百姓戏曲大舞台,集中展示晋剧、秦腔、二人台等非遗剧种的经典剧目与濒危技艺,形成独特的城市视觉名片。乌兰察布市独特的火山地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秘,开启“地质科普+仰望星空”之旅,亲近自然、独特新奇的旅游体验让人流连忘返。伊利健康谷用“趣味玩法+核心IP+在地文化”的组合拳,实现了体验感与传播度的双赢。各地旅客在内蒙古挖土豆,让“连捡带挖”等农事体验成为顶流,情绪价值满满。
阿拉善金秋胡杨旅游季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超过1万人,当地打造的胡杨林观光小火车、沉浸光影夜游、居延—黑水城遗址历史文化数字沉浸体验式音舞诗画剧等特色文旅项目,致力于为游客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10月1日至3日游客累计突破10万人次,10月3日的单日接待量达到4.5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暖心服务塑造内蒙古形象
呼和浩特硬核谋划、打造“15分钟文旅生活圈”,首发文旅惠民“一卡通”,实现全市24家景区及文体娱乐场所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包头和通辽等地推出旅游景区门票、星级酒店住宿消费促进活动。鄂尔多斯“暖城转转卡”覆盖21个景点。赤峰商圈叠加折上折。乌海凭票根享葡萄满减。阿尔山花式宠客,开放机关单位停车位1200余个,政府食堂推出5元、10元、15元惠民自助餐,一系列舒心便捷的服务让游客连连点赞。千万消费券与全方位保障,带动多地文旅消费环比增速超200%,真正实现“文旅惠民、文旅利民”。
节前文化执法行动。
为保障假日安全,内蒙古各地文旅部门组织开展全覆盖检查,文明旅游宣传深入一线,游客出行井然有序。9月30日至10月8日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6300人次,检查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单位2500余家次,受理旅游投诉195件,办结170件。全区未发生重大旅游服务质量投诉和安全事故,游客出行文明有序。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冯雪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