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家国情怀激荡共融,既汇聚成了人们对锦绣山河的奔赴热潮,也点亮了万家灯火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8天的“超级黄金周”,让节日的松弛与团圆的暖意交织,为假日经济注入蓬勃活力。
伴随2025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的启幕,2.9万场次文旅活动将在各地陆续展开。青岛提前部署,以“家国同庆,月圆琴岛”为主题,策划了贯穿10月的十大主题、167项文旅活动,内容涵盖海上旅游、文博国潮、影视打卡、音乐艺术、亲子研学、田园丰收等,旨在联动文体商旅,营造欢庆佳节、畅享文旅的浓厚氛围。
面对巨大的消费潜力,如何提升美好体验,让假日经济更有活力和温度?这场“同题共答”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内在规律。
关注游客“体感”,以场景体验促情感认同。旅游的真正魅力不止于风景本身,更在于过程中的体验与共鸣。假期还未到来,青岛就接连上榜在线旅游平台自驾游、入境游等“十大热门目的地”榜单,足见海内外游客对青岛的喜爱。要让这份期待不“落空”,离不开文旅新产品、新场景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匹配。节日将至,青岛文旅场景“新”意满满:从“海上看青岛”的赏月航线、海岛航线,到老城庭院、里院间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再到西海岸山野生活节的联动打卡……如今,高品质文旅消费的内核更多成为“自我的找寻”,关注Z世代、亲子、银发族等特定群体的情感需求,打造兴趣社交、陪伴经济等细分产品,可以让游客多一些“说走就走”的理由。
支持文旅跨界融合,培育“文旅+”消费生态圈。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主场活动现场,“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折射出对文旅消费长期性、系统性培育的重视。在青岛,随着“一月一主题”文旅促消费活动的深入,文体商旅的深度联动,成为青岛打造文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要发挥文旅作为城市流量入口的作用,以黄金周作为产业融合的放大器,推动演唱会、赛事、婚恋、康养等细分赛道与传统文旅的多元互补,充分释放消费拉动效应。具体来说,青岛可以发挥“足球之城”优势,推动以赛促旅、以旅兴城,也可以紧抓“甜蜜经济”发展机遇,聚焦海洋婚恋新型消费场景打造,放大“海誓山盟·浪漫青岛”品牌效应。通过这些创新之举,加快实现文旅发展从资源导向到产业协同的根本性转变,构建可持续的消费生态体系。
发现“隐性需求”,多做游客关心的“关键小事”。预约购票的无缝对接、交通接驳的便捷高效、排队指引的温馨友善……对于旅游从业者而言,比“满足需求”更前置一步的,应当是精准捕捉不易察觉却直接影响游客决策的“隐性需求”。一方面,要解决体验痛点,正如青岛在部分地铁站、景区入口创新设置的“共享遛娃车”“行李驿站”,看似小事,却解决了游客的实际难题;另一方面,建立透明的评价体系、强化市场监管,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供给”,能有效提振消费信心。在这方面,青岛旅游集团推出“先行赔付、公开承诺、有奖举报”,全面覆盖旗下各旅游景区、场馆、街区的各类文旅产品,实现游客接待量和口碑的“双提升”。下一步,随着游客游憩半径的扩展,还要通过共享交通、智慧导览等提升消费便捷度,推出入境旅游消费便利措施,使城市空间成为旅游休闲的连续场域。
黄金周的成色,不仅体现为消费数据的攀升,更蕴含在游客发自内心的笑容里。当假日的短暂相聚因无数用心的细节而升华为长久的情感连接,节假日的“流量”便找到了转化为长期“留量”的密码。(观海新闻评论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