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县境东邻兴文县,南连云南省威信县,西南同筠连县交界,北与高县接壤,东北与长宁县为邻。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四川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四川篮球之乡等称号。目前珙县有3个A级旅游景区:龙茶花海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一鹿鸣茶海AAA级旅游景区、石板溪娃娃鱼生态园AAA级旅游景区。8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珙县鹿鸣茶海森林康养基地、珙县龙茶花海康养基地、珙县四里坡森林康养基地、官帽山森林康养基地、珙县红豆山庄森林康养基地、珙县芙蓉山森林康养基地、珙县田坝森林康养基地、珙县犀牛池森林康养基地。#四川#
历史沿革
珙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素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汉初以来即为中央王朝管辖。汉为南广县地,隋初隶于协州?,后入开边县。唐初在县境内置巩、薛(萨)等羁縻州,宋初因之。宋末演为罗计,初隶于长宁军,其后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罗计之分.各置官羁縻之。上、下罗计归元后,各授千户所。上罗计千户所治上罗计,即今上罗场;下罗计千户所治下罗计,即今珙泉镇;两个千户所均归叙南等处万户府管辖。旋置上、下罗计长官司,分别与上、下罗计千户所同治。元末,明玉珍据蜀,于1362年改下罗计长官司为珙州,治所仍旧,是为珙县建置州县之始,迄今已623年。
明洪武四年(1371)降珙州为珙县,隶于叙州路,路治在今宜宾市中区。六年,叙州路改叙州府,治所依旧,仍辖珙县。十年省珙县并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珙县,隶于叙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高县复置为高州,珙县属叙州府高州辖领。
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兵攻克叙州府,珙县归清朝统治,隶于四川省叙州府高州。旋省高州,珙县直属叙州府管辖。嘉庆七年(1802)设川南永宁道,道治在今泸州市中区,珙县属川南永宁道叙州管辖。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川南永宁道为下川南道,道治仍在今泸州市中区,珙县隶于下川南道叙州府。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发生、叙州府“反政”,成立川南军政府,珙县隶于川南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撤销川南军政府及下川南道,叙州府仍存,珙县隶于四川省叙州府。2年置道、裁府(州厅),以道辖县,珙县隶于下川南道,道治仍在今泸州市中区。3年改下川南道为永宁道,道治仍旧,珙县属于永宁道。18年,撤销道治,以省辖县,珙县隶于四川省。24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珙县隶于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在今宜宾市中区,直至民国3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珙县于同年12月10日解放,12月27日成立珙县人民政府。1950年1月四川境内分设川东、川西、川北、川南4个行政区,川南行政区行政公署在今泸州市中区,珙县隶于川南行政区宜宾专区。1952年9月,四川境内4个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珙县隶于四川省宜宾专区。1967年5月宜宾专区改为宜宾地区,珙县隶于四川省宜宾地区。1978年4月,宜宾专区改为宜宾地区,珙县属于宜宾地区管辖;1996年10月,宜宾地区撤销,设置宜宾市,珙县属宜宾市管辖。
行政区划
1949年12月10日珙县解放,12月27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在城关、孝儿场、上罗场设3个区人民政府,领12个乡,保甲建制未变,旧保甲人员留用。次年2月,在洛表场增设区人民政府,全县为4个区,12个乡。
1950年6月10日,奉专署令,以珙县人口不够设4个区的条件,应撤去一个区。6月起,第四区撤销,所辖3个乡并入第三区。
1951年1月,县府明令废除保甲制度,恢复第四区,全面转入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工作。同时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全县仍为4个区,乡增为40个,以便进行土改。各区设区农协会,配备区农协会主任1人;各乡建立农会,选出农会主任1人,配备行政委员、文书各1人,在乡农会领导下工作。改保为村,成立村农会,每村设村农会主任,行政委员各1人。
1952年4月22日,第一区区政府迁巡场,同年5月21日,全县划为6个区,40个乡,236个村,2545个村民组。1952年9月后,县境苗族聚居的罗渡、玉和、大坪、复兴、中兴五个乡先后建立民族联合政府,自人民公社建立,这5个乡民族联合政府无形消失。
1953年1月第一区从城镇乡划出5个村,854户,2881人,建立坝底乡,乡政府设在坝底村;第二区从恒丰乡划出四个村,541户,2357人,建立杨义乡,乡政府设在龙群坝;第四区从上罗乡划出六个村,870户,3762人,建立朝阳乡,乡政府设在朝阳寺;第五区洛表乡农会撤销,成立洛表镇人民政府,实行乡镇合一,除集镇外,洛表镇尚辖有大片农村,是为乡级镇;第六区复兴乡划出四个村,653户,2631人,在张汉坝建立新民乡,但乡政府一直未成立。是年,实行普选,由村民选出各村村长,各乡、镇选出正、副乡、镇长。此时全县共有6个区,43个乡,1个镇。
1955年1月,精减机构,集中领导,撤销第六区,将第六区所辖6个乡划归第五区领导,第五区所辖罗渡乡划归第四区,第四区所辖和平乡划归第三区。这时全县共有5个区,42个乡,1个乡级镇。
1955年9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后,珙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各乡、镇人民政府改称乡、镇人民委员会。
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迅速发展,2月撤销第一区、第三区、保留第二、四、五等三个区,以区公所所在地命名,不再冠以番号。第一区撤销后,所属乡划为县直属乡,内中两个乡改为乡级镇;第三区撤销后,所属乡划归上罗区管辖;洛表镇与洛表乡分开;其他有的乡加以合并。这时,全县有4个直属乡,2个直属镇,3个区辖18个乡,1个镇,合计3个区,22个乡,3个乡级镇。
1958年10月1日,各乡镇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村改为管理区,有的1个村为1个管理区,有的合数村为1个管理区。公社与管理区均设正、副主任。洛表乡与洛表镇合并为洛表公社。这时全县为3个区,22个农村公社,两个场镇公社。
1962年12月,农村体制调整,全县增设天堂、杨义、中山、罗通、三河5个公社和底洞区。1963年2月17日,增设巡场区,洛表公社划出场镇部分,设洛表镇人民公社。农村公社所辖管理区一律改为生产大队,置正、副大队长。这时全县为5个区,27个农村公社,3个场镇公社。
1966年1月1日,增加麻岭,硐底两个公社,三合、堌田两个大队。两个公社归巡场区管辖,两个大队归巡场区三合公社(详见第二章境域),同时又将底洞区的和平公社划归上罗区。此时,全县共5个区,32个公社,其中,3个场镇公社,29个农村公社,统计如下:
巡场区增加硐底,麻岭两个公社,共6个农村公社1个场镇公社。孝儿区,7个农村公社不变。底洞区划出和平公社后,辖4个农村公社。上罗区划入和平公社后,辖5个农村公社。洛表区辖7个农村公社,1个场镇公社。城关镇仍为县直属公社。
1968年秋至1969年春,县、区、公社、大队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78年5月2日,区以下革命委员会和革命领导小组改设为区公所,公社、大队管理委员会,生产队队委会。
1980年7月,珙县革命委员会消失,成立珙县人民政府。1981年2月19日,将硐底公社划回长宁县,珙县所辖公社减为31个。同年地名普查,县内计有1个城镇公社,6个农村公社更名:城关镇公社更名为珙泉镇公社,三合公社更名为芙蓉公社,和平公社更名为保平公社,回龙公社更名为下罗公社,复兴公社更名为洛亥公社,中兴公社更名为观斗公社,三河公社更名为三溪公社。此外尚有31个大队更名,场镇有12条街更名。
1983年10月10日,兴文县所属之石碑、曹营两个公杜划归珙县,由洛表区管辖,珙县所属公社增为33个。同年12月,农村体制改革,各人民公社仍改称乡镇,由民选正、副乡、镇长,组成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大队改为村,设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场镇街道设居民委员会,居委会下设居民小组。
1984年3月玉和乡改建为苗族乡。这时全县共有5个区,3个镇,30个乡(其中1个苗族乡)。
1992年将5个区、30个乡、3个镇撤并,调整为8个镇、13个乡。2000年底,辖区内有8个镇、13个乡(其中3个苗族乡)、262个村(1664个村民组)、18个街道居委会(140个居民组)。
2006年,珙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陈胜乡,并入底洞镇;撤销保平乡,并入下罗乡;撤销中山乡,并入沐滩乡;撤销宝山乡,并入孝儿镇。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21个乡镇(8个镇、13个乡)调整为17个乡镇(8个镇、9个乡)。
2014年,撤销下罗乡,设立下罗镇;撤销曹营乡,设立曹营镇;撤销沐滩乡,设立沐滩镇。
2017年,高县辖有庆符镇、文江镇、月江镇、沙河镇、蕉村镇、罗场镇、大窝镇、胜天镇、来复镇、可久镇、嘉乐镇、复兴镇、落润乡、庆岭乡、四烈乡、双河乡、羊田乡、潆溪乡、趱滩乡12镇7乡。共有285个村、31个社区、2376个村民小组、254个居民小组。
2019年,撤销仁义乡和恒丰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孝儿镇管辖,撤销石碑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曹营镇管辖,撤销下罗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上罗镇管辖。
目前县域面积1152.87平方公里,辖10镇3乡,17个社区、162个村。 [珙泉镇、巡场镇、孝儿镇、底洞镇、上罗镇、洛表镇、洛亥镇、王家镇、沐滩镇、曹营镇、玉和苗族乡、罗渡苗族乡、观斗苗族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