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工业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新风潮。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工业主题场景迎来前所未有的流量热潮。曾经神秘的工厂车间,如今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沉淀岁月的工业“老字号”,褪去旧貌变身兼具文化底蕴与年轻活力的“新IP”;那些承载厚重历史的老旧厂房,也不断突破边界,有的成长为全球新品首发的消费高地,有的蜕变为孕育新机的新型产业空间。
工业文化,从来不是封存于过去的“旧记忆”,而是持续迸发生命力的“活资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近日,工信部启动全国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为这份生命力的延续与拓展、推动工业文化品牌做强做大,筑牢保护传承、价值发掘的坚实基础。
工业遗产“重生”,“老字号”释放“新活力”
青岛市登州路56号,是拥有122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发源地。22年前“换装”升级成为青岛啤酒博物馆。暑假期间,早晨不到8点,博物馆门口就已排起长龙,游客都想第一批入场,在百年历史的糖化锅旁按下快门。
游客在青岛啤酒博物馆参加沉浸式剧游
“在这里,我们以啤酒元素为核心,构建起可观、可赏、可吃、可玩的体验体系,为公众开启青岛啤酒文化的多元惊喜之旅。”青岛啤酒博物馆馆长孙姬向记者介绍道,人们在这里既能亲身感受到工业1.0的历史文化,也能直观看到工业4.0的先进生产线。
孙姬透露,今年年初全新升级的沉浸式剧游《觉醒的酿造师》,成为博物馆的“爆款”项目。早场名额一经放出便迅速售空,只有赶早的游客,才能品尝到这杯“带着剧情”的特色啤酒。据统计,青岛啤酒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超1500万人次。今年暑期,游客量同比增幅更是达到30%~40%。
工业生产技术的迭代永无止境,而工业遗产恰是帮助公众追溯工业发展“来时路”的“活化石”。对工业遗产进行创造性保护与创新性开发,不仅能为企业打造展示风貌的重要窗口,更能创造诸多隐形价值。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其品牌价值已突破370亿元,且连续10年蝉联中国工业旅游品牌价值榜首。
前不久,在东阿阿胶产业园区的阿胶探秘长廊里,一群小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研学之旅;在长廊的另一头,一群银发长者正沿着参观步道走进阿胶世界体验工厂。隔着透明玻璃,人们清晰地看到阿胶糕、复方阿胶浆等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空气中弥漫的胶香、枣香与中草药香气,让参观者更添记忆点。
为充分释放国家级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近年来东阿县先后打造了中国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体验工厂、东阿阿胶城、东阿药王山、中国毛驴博物馆等多元业态,让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以更直观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这种“老字号重生”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已有100多处工业遗产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各地通过“工业+文创”“工业+旅游”“工业+教育”等多种模式,让“老字号”不只是“躺”在博物馆史册里的历史符号,而是主动向新而生,成长为兼具文化底蕴与年轻活力的“新IP”。
“智造”可视可感,工匠精神在创新中延续
今年以来,国产新能源汽车“工厂深度游”持续升温,成为热门话题。以北京小米汽车工厂为例,其参观预约热度居高不下,报名首日便有2.7万人注册登记,为满足更多参观需求,小米工厂在今年8月每个周末增设场次,全月共开放69场,即便如此,每个场次的名额依然要靠“秒杀”。
小米汽车工厂展厅的莫比乌斯环装置
原本神秘的汽车工厂,正变得可视、可感、可及,成为大众了解中国“智造”的直观窗口。
据小米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工厂的参观流程经过精心设计。不少参观者告诉记者,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宛如一场科技漫游。在展厅里,小米SU7车型的核心器件依次排开,展现着小米造车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图谱。参观者乘坐摆渡车穿行于压铸、冲压、车身三大车间,近距离目睹千吨压铸机轰鸣着在76秒时间内将钢板压制成车身;自动喷涂线实现100%机器人作业;宛如扫地机器人的AGV小车灵活避障、穿行于组装工位和货架之间,把电芯零部件运送到目的地。
除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造船等大国重器的制造工厂也正逐步向公众敞开大门。
在崇明长兴岛的中船集团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江南造船展示馆内,一面记录企业发展历程的照片墙格外引人注目。从古老的木船模型到现代高科技船舶设计图,每一幅影像都诉说着造船人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故事。
“在这里,从清朝晚期的‘师夷长技’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自力更生’,每一步都见证了民族工业的艰难崛起与辉煌,也激励着我们年轻人要坚守匠心、奋力拼搏。”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吴若溪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大国重器每一条精密运转的产线背后,都有一群人执着于工艺参数的毫厘之精。
7月中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千山公司举办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由全国技术能手赵红燕、三秦工匠张婷、“西飞集团大飞机机身智能装配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军组成的“智囊团”,深入千山职工创新工作室、技术研发现场与生产一线,通过面对面交流为职工精准答疑,让青年职工现场领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持续发展。”一名受访工匠告诉记者,过去的工匠精神更多强调“精益求精、专注坚守”,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还需融入“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全球视野”,方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老旧厂区变“废”为宝,激活消费新生态
日前,在辽宁本溪湖“一铁厂旧址”内,“本溪·枫 YEAH!”音乐节热闹启幕。作为东北工业文明的重要印记,这里的百年高炉、冷却塔与炼铁车间,曾是工业时代的生产地标,如今它不再沉寂,而是化身“时代背景”融入音乐节,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新风景”。
近年来,老旧厂区向“潮流胜地”转型的案例已屡见不鲜,成都东郊记忆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漫步园区,仿佛能听见时光与工业的对话。如今用作演出的国家小剧场基地的前身是我国最大的显像管玻壳生产基地;某音乐文化主题酒店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办公楼;就连成都舞台、演艺中心、东山音乐广场等核心场所,也均由红砖灰墙的老厂房改造而成。
热闹的成都东郊记忆
2024年,东郊记忆全年举办各类活动超2500场,吸引游客超1700万人次,园区整体产值突破 30亿元;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商企超300家,形成了兼具文化氛围与产业活力的新生态。
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弓指出,将废弃工厂、车间改造开发再利用,一方面可以成为新消费场景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还能带来新的产业发展可能。以景德镇陶溪川项目为例,通过对宇宙瓷厂等老旧厂区的系统性更新,为上万名“景漂”提供了新的产业发展机会,也为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带来新活力。
如今,越来越多转型后的工业厂区成为了品牌活动首发首秀的集中承载地。这些年,北京首钢园区不断“上新”科幻展、动漫节、影迷会、音乐节等潮流特色活动,精准覆盖不同兴趣群体.“能吃能玩又能逛”的消费场景,让其迅速成为潮流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目前,首钢园已引入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众多新兴消费业态和近百家品牌入驻,并持续推动国内外高端品牌首店集聚,推动举办全球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培育全球首发消费圈和国际品牌消费新高地。
不过,张弓坦言,在老旧厂区改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千厂一面”的同质化改造现象。很多人将老旧厂区简单等同于“工业风”的容器,用红砖墙搭配大字标语,并在其间引入咖啡、书吧等同质化业态。
“对此,要深挖厂区独特价值,据此适配差异化功能业态。老旧厂区更新后的功能可以更加多元,比如还能转化为科研空间、办公场所,甚至新型产业空间。”张弓表示,要想实现长效运营,老旧厂区改造需要找准项目定位,转变传统改造模式思维,以“DIBO”模式(设计、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模式)推进老旧厂区更新。
关注中国电子报关注本文作者
作者 丨齐旭
编辑丨邱江勇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连晓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