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市博物馆参观展览
今年暑假,芜湖市博物馆真正“火”了一把:从7月27日“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江淮与巴蜀地区青铜文化对话”特展开展以来,已接待超22万人次的观众。在当下“文博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芜湖市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脱颖而出、成为“网红打卡点”引发社会关注:单日均客流量超1.2万人次,周末客流连续逼近2万峰值,不断刷新开馆10年来客流量纪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功能。记者还获悉,截至目前该馆今年已经举办了41场活动,总客流量超54万人次,预计到8月底就可以超过去年全年58万人次的客流量。
完善的展览来自精心策展
7月底以来,芜湖市博物馆的门前经常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一场跨越3000年的青铜大秀在这里开展。
来自国家博物馆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和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楚王墓青铜豆组成“超级CP”,还有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100多件文物展品也同步亮相。一件件精美的青铜文物,以穿越千年的遗风和跨越江淮与巴蜀的文化,在芜湖开启与公众的历史对话。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芜湖市博物馆陈列部负责人赵艳告诉记者,此次芜湖市博物馆“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展览的策展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策展团队深入发掘芜湖特色文化资源,选定了青铜文化这一主题。又经多轮研讨,确定了“江淮和巴蜀青铜文化对话”这一主题。在文物选取上,策展团队也从各地博物馆的藏品中,挑选出64件(套)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藏品。例如,三星堆铜人头像的引入,是考虑到其独特的造型在大众认知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神秘色彩,能极大激发观众的兴趣;李三孤堆楚王墓青铜豆则因其精湛的工艺,展现了当时楚国最高的青铜制作水准,为研究江淮地区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展览按照历史脉络分为 “多元肇始”、“青铜融合”、“九州归一” 三个单元,生动地折射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市博物馆还为该展配套了丰富的文旅场景:馆内设置有VR体验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青铜文化的魅力;文创商店推出一系列与展览相关的特色文创产品,从精美的青铜文物单肩包到融入青铜元素的文具、冰箱贴等,满足不同观众的购物需求;博创市集则邀请芜湖本地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和售卖传统手工艺品,增添文化氛围;博物馆一楼长街业态活化,在展览期间也配合推出青铜头像糖画、糖人等产品,进一步丰富观众的文化体验,形成了从观展到互动、购物、休闲的完整体验链。
美好的体验扮靓“欢乐芜湖”
作为一次成功的尝试,“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展览自开展以来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一个地区乃至民族的文化记忆。芜湖市博物馆于2015年建成开放,现有馆藏文物3300余件/套,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芜湖市博物馆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近8000平方米。博物馆的外墙采用石材,印刻回文,以求表现博物馆“灵石”之意韵。博物馆与规划馆相互映衬,刚柔并济,象征着石开玉出,形成“两江抱玉”,寓意芜湖未来发展日新月异的美好前景。
“芜湖市博物馆是了解芜湖历史文化的绝佳窗口。馆内藏品丰富,从先秦文物到近代器具,完整勾勒出城市发展脉络。展厅布局合理,多媒体展示生动有趣,让历史不再枯燥。”“外观很大气,里面的展览摆放也非常有序,从芜湖最早的起源到各个朝代到近代史,整个时间脉络非常清晰,文物的保存和放置也非常得当,博物馆里的文创做的也可圈可点。逛完收获满满,强烈推荐给想来逛逛的朋友。”本次“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展览的留言墙也成为一大亮点,观众纷纷在留言墙上写下自己的观展感受与体会,这些留言不仅真实反映了观众对展览的喜爱,也通过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进一步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许多媒体和网红也自发前来参观打卡,并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优质的参观体验内容,凭借其自身的流量优势,为展览带来大量曝光,使得展览的宣传范围不断扩大,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市博物馆大门左侧,一溜排开设置文旅景区和优惠政策类宣传海报20块,充分展示芜湖文旅吃、住、行、游、购、娱等丰富的业态。内容涵盖重点景区、美食店铺、老字号、重点商圈等,引导游客“多吃一餐、多玩一景、多住一晚”。种种贴心的措施,让本次展览不仅在文化传播上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文旅消费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市博物馆看展”为主题而推出的各类旅游线路超140余条次,超2000名游客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参观体验,全网传播超6000万人次。通过展览的影响力,成功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来到“欢乐芜湖”,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也带动了全市各大旅游景点的人气。
记者 吴安亚 文/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