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群峰层峦叠翠,潺潺溪流穿行幽谷。在北纬24度至29度的广袤山地上,贵州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高达63.3%的森林覆盖率,正悄然书写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康养新篇。从梵净山的云海松涛到赤水竹海的碧波万顷,从温泉氤氲的息烽到茶香弥漫的凤冈,一幅以生态为底色、康养为笔墨的山水画卷正徐徐展开。
筑牢生态本底,优化空间布局
生态资源禀赋卓越。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山地丘陵占比达92.5%,森林覆盖率达63.3%,拥有世界自然遗产4个、自然保护地237个、国有林场105个,以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运动康养、文化康养等组成的各有特色、优势互补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根基。近年来,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国家储备林等项目,累计营造康养林16万余亩,补植红枫、樱花等景观树种2000余亩,改造林相8700亩,构建了“林相优美、景致宜人、功效明显”的康养环境。同时,全省99.3%的河流达到Ⅰ-Ⅲ类水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以上,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本底。
气候与区位优势突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造就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居环境,全省年均气温15℃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3℃,负氧离子浓度普遍超过2500个/立方厘米,瀑布、温泉等负氧离子富集区可达10000个/立方厘米以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山地空调”“天然氧吧”生态优势。
立体交通网络覆盖全域。“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贯通全省,高铁里程突破1800公里,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小时通达,为承接长三角、京津冀客源提供“快进慢游”基础。
空间布局科学统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贵州省森林康养“十四五”发展规划》,构建“一核四区多节点”发展格局:以贵阳-安顺-黔南为核心的黔中避暑养生核心森林康养区,联动黔北红城绿韵森林康养区、黔西北凉都休闲森林康养区、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森林康养区及黔西南阳光森林康养区四大板块,差异化布局长寿福地、温泉养生谷等6类重要森林康养节点。例如,黔东南州依托苗侗医药文化资源打造民族医药康养集群;凤冈县整合2.8万亩茶园建成茶寿山等四大基地,形成林茶复合型康养示范区。
破解发展瓶颈,强化制度保障
用地政策突破瓶颈。针对森林康养用地制约,2019年《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允许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康养等产业开发;2021年《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在不破坏土地、生态和不影响地质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林中空地,为开展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活动(森林生态旅游和康养)修筑的非永久性构筑物、建筑物、木屋、移动房屋设施、森林(康养)步道,可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修筑符合相关规划的永久性构筑物、建筑物,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如安顺九龙山森林康养(试点)基地通过自然资源部专项审批,解决2.3万平方米配套建筑用地指标。
位于安顺市西秀区的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医养融合机制创新。2020年贵州省林业局与15家厅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国将森林康养基地合规性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明确针灸、推拿等非诊疗服务合法性。建立林业、卫健、文旅、医保跨部门协调机制,贵州医科大学在剑河温泉等基地试点“医院派驻医师轮岗坐诊”模式,在凤冈茶寿山基地试点“人体三通抗衰老”及“锌硒茶林+健康管理”推广模式,实现医疗资源下沉。
财税金融协同发力。2016年至2024年省级财政投入引导资金1.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10亿元。设立森林康养产业专项基金,对投资超亿元的织金洞森林智慧康养小镇等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创新融资渠道,建行善融商务平台上线全国首个森林康养专区,提供线上引流与信贷支持。
深化产业融合,培育特色产品
森林康养引领多元业态。经过多年探索,创新提出“大生态+森林康养”模式,形成了以森林康养为核心,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截至2024年,全省建成森林康养(试点)基地78个,培育凤冈、黄果树、江口、道真、息烽等5个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单位,主要有“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国有林场+基地”和“公司+基地”等经营形式,基地数量与综合效益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森林康养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56亿元,接待游客1029万人次,带动就业9121人,人均月增收2600元以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资源依托型发展方面,修文桃源河基地充分利用峡谷与森林资源,融合漂流运动与森林浴场体验;绥阳县十二背后基地依托喀斯特溶洞地貌,开发地质探险与自然研学项目;产业升级型路径中,凤冈县以茶产业为核心,在茶海之心区域联动仙人岭等基地,打造采茶体验、茶文化养生、富硒茶膳等特色产品,2023年实现综合收入6000万元;医养结合型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毕节市周驿茶场基地嵌入二级综合医院,设置300张医疗与养老床位,慢病康复服务收入占比达90%,实现医疗资源与康养场景深度结合;社区旅居型发展方面,赤水市天鹅堡建成4500亩全配套康养社区,涵盖医疗、金融、商业等服务设施,吸引超5000户居民常住,形成可持续的康养生活圈。在民族医药特色领域,黔东南州从江瑶浴基地将苗族侗族传统药浴理疗与森林疗愈体系相结合,开发出兼具民族医学特色与生态康养功效的服务套餐。五大发展路径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形成互补联动的产品矩阵,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中医药与温泉康养协同发展。全省77个县分布温泉资源237处,石阡古温泉、剑河氡硫温泉等结合苗药浴方,形成“一泉一药方”特色疗法。黔东南州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开发药膳、针灸、瑶浴等18类康养产品,遵义市依托“长寿之乡”品牌推出天麻宴、刺梨饮品等功能食品。
避暑旅居激活市场潜力。贵阳市、六盘水市入选“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TOP3”,年均接待避暑旅居客群超200万人次。结合《促进贵州民宿高质量发展意见》,创新“会员制康养”模式:开阳县水东乡舍基地推出“茶园认养+免费住宿”服务,会员年增长率达35%。
构建支撑体系,提升产业能级
科技研发支撑标准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范》《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规划技术规程》《森林康养步道建设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同时制定《贵州省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评定办法》和《贵州省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管理办法》,为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建设,基地布局及内容建设、康养产品开发、健康管理中心建立、基地管理与评定等提供了依据。成立贵州省森林康养研究院,联合贵州医科大学、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贵州生态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开展《康养基地对慢阻肺病人影响的研究》《竹林康养医学实效研究》《茶疗养生在森林康养中的循证医学研究》《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评价(分类)与产品业态研究》等12项课题。
人才培养与智慧升级。为提高基地管理水平,贵州省林业局每年举办2-3期森林康养相关知识培训班。建立省、高校、中职三级培训机制,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贵州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森林康养专业,年输送人才500余名。全省78个基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建行善融商务平台森林康养专区率先上线。剑河温泉基地开发“健康档案+移动管理”App,对康养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品牌营销与区域联动。为推动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省级层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与区域协作,通过系统化营销策略提升市场影响力。打造“乐享贵山贵水”公共品牌,持续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设立“森林康养中国之道”主题板块,形成常态化高端宣传平台。与福建省共建“闽黔森林康养走廊”,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推出“候鸟卡”套餐,联动黄果树、梵净山景区形成“康养+观光”精品线路。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贵州省正以康养产业为桥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依托中央政策支持与自身生态优势,贵州将持续筑牢绿色基底,完善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国际标准认证,加速从“山地公园省”向“国际康养目的地”迈进。
(作者系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森林康养国家智库专家、省林学会副秘书长陈令君;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贵州医科大学大健康研究院名誉院长曹煜)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29/30期
海报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中行
一审/赵中行
二审/王远柏
三审/梁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