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为证:
咏镇巴
巴岭苍茫接蜀秦,
千年史迹土中陈。
廪君故垒迷残石,
秦汉栈道接古尘。
摩崖佛影凝唐韵,
茶灶烟痕续宋春。
红旗漫卷英雄血,
犹照巴山万木新。
书院墨痕今未泯,
民歌藤味最情真。

正文:
镇巴县位于陕西最南端的大巴山腹地,恰如一颗被群山环抱的明珠,隐藏着一部跨越千年的厚重史诗。这里是秦蜀锁钥、巴楚咽喉,泾洋河穿境而过,将巴蜀文化与秦地风情揉成独特的地域密码。从远古先民的凿石声到红军的号角,从巴人图腾的神秘纹样到老街的青石板路,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
一、远古回响:巴地文明的滥觞
镇巴的历史,始于大巴山岩层中的石器。在观音镇大市川村的旧石器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刮削器与尖状器,石片上的凿痕仍清晰可辨。这些由石英岩打造的工具,曾被先民用于切割兽肉、挖掘植物根茎,是汉江流域早期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而三元镇的“吊洞”遗址,则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残片,绳纹与网纹的装饰纹样,与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陶器有着惊人的相似,暗示着早在五千年前,这片土地便与巴蜀文明存在血脉联系。
当地老人们至今流传着“巴人起源”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大巴山中有巨蟒作祟,一位名叫“廪君”的青年带着族人凿石为船,沿泾洋河而下,与蟒精大战七日七夜。最终廪君化身白虎,咬死巨蟒,族人遂以白虎为图腾,自称“巴人”。这则传说与《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中“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的记载不谋而合,而镇巴出土的青铜剑上,确有虎纹浮雕,印证着巴人“尚虎”的文化基因。
商周时期,镇巴属巴国疆域。在碾子镇的小寨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出一批青铜编钟,钟体铭文“巴子作宝钟”清晰可辨,这是巴国贵族祭祀用的礼器。编钟音律精准,纹饰繁复,说明当时的镇巴已具备成熟的青铜铸造技艺。而巴人善舞,《华阳国志》记载的“巴渝舞”,其鼓点节奏至今仍在镇巴民间舞蹈“端公戏”中可寻踪迹,那腾跃的舞姿里,藏着远古巴人的勇武与虔诚。
二、秦汉烽烟:栈道上的千年通途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军灭巴国,镇巴纳入秦版图,属汉中郡。为控制这片战略要地,秦始皇下令在大巴山开凿栈道,其中“荔枝道”支线穿镇巴而过,成为连接秦蜀的重要通道。在盐场镇的响洞村,至今留存着一段长约200米的栈道遗迹,岩壁上的方孔排列整齐,孔径约30厘米,间距1.5米,当年的木梁虽早已朽烂,但孔中残留的木屑仍可辨认。当地老人说,夜深人静时,站在栈道遗址旁,能听见当年商旅的马铃声,这或许是附会的传说,却道出了栈道在镇巴人心中的分量。

西汉时期,镇巴成为抵御匈奴的后方基地。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蜀锦种子,曾在镇巴的山间梯田试种,如今渔渡镇的“锦田坝”,相传便是当年的植锦之地。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建立“五斗米道”,镇巴的“云台观”成为其重要据点。观内留存的东汉石刻《道德经》残片,字体古朴,笔画遒劲,是研究早期道教文化的珍贵实物。
三国争霸中,镇巴成为蜀魏交锋的前沿。在青水镇的“诸葛寨”遗址,仍可见夯土城墙的残垣,寨内出土的箭镞与铁锅残片,印证着《三国志》中“诸葛亮出祁山,遣陈式攻武都、阴平”的记载。当地传说,诸葛亮曾在此寨驻军三月,因军中缺粮,便教百姓种植玉米(当时称“番麦”),玉米遂在镇巴生根。如今镇巴的玉米酒醇厚浓烈,或许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味觉记忆。
三、唐宋以降:山水间的文脉传承
唐代,镇巴属洋州,诗人岑参曾途经此地,留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诗句(虽为泛指,却暗合镇巴的地理特质)。在简池镇的“朝阳洞”内,保存着唐代摩崖造像36尊,其中观音像衣袂飘飘,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造像旁的题记“贞元十年,僧法海造”,为其断代提供了确凿依据。
宋代,镇巴因盛产茶叶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节点。永乐镇的“茶王庙”遗址,曾是茶马交易的集散地,庙内出土的宋代铜秤与茶罐,见证着“以茶易马”的繁荣。当时的文人雅士常聚于此,留下“云雾山中出佳茗,一盏香茶话长安”的题刻,可惜多已湮灭在岁月中。
明清时期,镇巴迎来大规模移民潮。“湖广填四川”的迁徙洪流中,大量湖北、湖南移民定居镇巴,带来了新的耕作技术与建筑风格。如今三元镇的“客家围屋”,便是移民文化的结晶,这种集居住与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墙体厚达1.5米,设有箭窗与望楼,是当年移民抵御匪患的智慧体现。围屋内的“族谱堂”供奉着移民先祖的牌位,每年清明的祭祖大典,仍遵循着湖广老家的习俗。

这一时期,镇巴的文脉在群山间悄然勃发,文人墨客如星子般点亮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夜空。其中,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符乘龙,堪称镇巴人文史上的标杆人物。
符乘龙生于镇巴县城一个耕读世家,自幼聪慧过人,据说七岁便能作诗。他年少时在泾洋河畔的古柳下苦读,寒冬腊月用冻裂的手攥着毛笔,砚台里的墨汁结了冰,便呵气融开再写。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考中进士,被授予江南道监察御史一职。在任期间,他铁面无私,曾弹劾漕运官员克扣粮款的恶行,哪怕对方权势滔天,也始终据理力争,最终为百姓追回了数万石粮食。民间流传着他“夜拒黄金”的故事:有盐商为求庇护,深夜送黄金百两至其府邸,符乘龙隔着门大喝“吾门可破,吾心不可污”,硬是让盐商灰溜溜离去。
五十岁那年,符乘龙厌倦了官场倾轧,毅然辞官归乡。回到镇巴后,他见家乡学子求学艰难,便变卖了部分家产,在县城东门外(今镇巴中学老校区内)创办了“泾阳书院”。书院占地约三亩,青砖灰瓦,院内植有松柏与紫藤,正中的“讲学堂”悬挂着他亲笔题写的“立德立言”匾额。他亲自授课,主张“学以致用”,不仅教经史子集,还讲授农桑、算学等实用知识。有家境贫寒的学子买不起笔墨,他便用自己的俸禄购置,甚至让家人为学子们准备午饭。在他的悉心培育下,泾阳书院在短短二十年间,先后有十余人考中秀才、举人,其中弟子刘映奎更是考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一时传为佳话。
如今,泾阳书院虽已在民国年间改建为学校,但遗址旁的“洗墨池”仍保存完好。这方池呈椭圆形,长约五米,深约一米五,由青石砌成,池水常年不涸。相传当年符乘龙讲学之余,常在此清洗笔砚,池中的水因常年浸染墨汁,竟呈淡青色,即便遇大旱也不干枯。当地老人说,曾有顽皮的孩童喝了池中水,后来竟变得格外聪慧,这虽是附会的传说,却寄托了镇巴人对符乘龙的敬仰。池边的石碑上,刻着他当年留下的诗句:“墨痕染透泾河水,留与儿孙作砚田”,字迹虽已斑驳,却仍能让人想见这位先贤当年在此教书育人的身影。
符乘龙晚年还主持编纂了镇巴首部县志《定远厅志》(当时镇巴称定远厅),书中详细记载了当地的山川、民俗、历史,为后人研究镇巴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他去世后,葬于县城南的卧牛坡,墓碑上刻着“清监察御史符公乘龙之墓”,每逢清明,总有学子与百姓前来祭扫,在他的墓前放上一束山花,或是一碗新酿的玉米酒——那是镇巴人对这位文脉守护者最朴素的敬意。

四、红色沃土:烽火中的英雄壮歌
进入近代,镇巴这片沉寂的土地,因革命的烽火而沸腾。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战至陕南,在镇巴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据点。
在县城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原为城隍庙),当年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仍清晰可见,木质的办公桌上,还留存着红军战士用刺刀刻下的五角星。1933年,陕南战役爆发,红军在镇巴的“鸡公梁”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当地青年陈先瑞(后为开国中将)带领300余名农民参加红军,他熟悉地形,为红军当向导,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最终取得歼敌千余人的胜利。鸡公梁上的战壕遗迹至今尚存,弹壳与锈迹斑斑的刺刀时有出土,成为那段历史的无声见证。
在盐场镇,“红军井”的故事广为流传。1934年,红军在此驻扎时,发现当地百姓饮水困难,便连夜开凿此井。井深三丈,水质甘甜,战士们用石块在井沿砌出“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如今,井水仍滋养着周边百姓,每逢清明,人们都会来此祭奠牺牲的红军战士。
镇巴的红色故事中,“巴山女红军”的事迹尤为动人。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镇巴时,17岁的女战士王桂英因伤留在青水镇养伤,她以裁缝身份为掩护,继续开展地下工作。1941年,因叛徒出卖,王桂英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最终被杀害于县城的“万人坑”。临刑前,她高呼“共产党万岁”,声音响彻山谷。如今,镇巴县红军纪念馆内,陈列着王桂英用过的针线包,针脚细密,仿佛仍在诉说着一位女战士的信仰与柔情。
五、人文肌理:活态传承的地域密码

镇巴的人文魅力,不仅在于历史的厚重,更在于活态传承的民间文化。“镇巴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旋律融合了巴蜀的婉转与秦地的高亢。《郎在对门唱山歌》《巴山顶上修堰塘》等曲目,唱出了山民的喜怒哀乐。在黎坝镇的“民歌堂”,78岁的传承人刘德芳仍能演唱百首民歌,他的嗓音沙哑却充满力量,仿佛能穿透大巴山的云雾。
镇巴的民间手工艺同样独具特色。“藤编”技艺相传源于巴人时期,匠人以大巴山特有的青藤为原料,编织出筐、篮、席等生活用品,造型古朴实用。三元镇的“藤王”李福顺,能编出“龙凤呈祥”的藤篮,其作品曾在全国非遗博览会上获奖。
饮食文化中,“镇巴腊肉”堪称一绝。选用本地黑猪,经柏树枝熏制而成,肉质紧实,香气浓郁。制作工艺相传为清代移民所创,如今已成为镇巴的地理标志产品。每年腊月,家家户户熏腊肉的景象,是镇巴最具烟火气的民俗画卷。
结语:大山深处的永恒守望
站在镇巴县城的“观景台”上,远眺大巴山层峦叠嶂,泾洋河如银带蜿蜒。这片土地上,旧石器的凿痕与红军的标语共存,巴人的图腾与现代的炊烟交融。历史在这里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岩壁上的造像、老街的石板、老人的讲述,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镇巴的故事,是一部大山的史诗,也是一部人的史诗。从远古先民到革命先烈,从文人墨客到寻常百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奋斗、创造,赋予了镇巴独特的精神气质——如山般坚韧,如水般包容。当现代文明的脚步叩响山门,镇巴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而那些深埋于山水间的历史记忆,终将成为它前行路上最坚实的根基。
(文中个别素材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院士。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