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杰雄
樵风子《蔡廷锴故里》:
英雄留壮气,感此叹风云。
业重千年绩,功高一战勋。
丹心唯报国,寰宇尽知君。
今日临泷水,声名况复闻。
粤西之行我们来到了蔡廷锴故里,在这里,我们缅怀蔡廷锴将军的丰功伟绩,或者说重温一下读书时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与书不同,实地考察,感觉不一样。此行不说获益良多,但最起码知道了蔡廷锴将军是哪里人。
读书时,记住了蒋光鼐、蔡廷锴与十九路军、淞沪抗战。“一·二八”是必须记住的日子,一九三二年是必须记住的年份,这叫做“不忘历史”。
国家通过历史教科书展示日本侵华事实,对日方美化战争侵略形成压力。要知道,日本主流教育体系因受右翼势力的影响,其历史教科书倾向于淡化战争罪行、忽略战争责任,从而达到日本国民于“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丑恶行径的集体失忆。
所以,我们读史,看清历史真相,并不是简单的记住事件发生的时间,而是透过历史真相,吸取教训,铭记在心,奋发而为,学习强国,增强本领,保家卫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武力侵占东北后,日本策划在上海制造事端,拟转移国际视线,使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与控制行动能够顺利进行,借所谓的“日僧事件”调兵遣将,向上海增派军舰,于1932年1月28日,向闸北中国驻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第78师156旅翁照垣部随即起而抵抗,战争爆发,历时七天,因日方发表停战声明结束。
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第一次高潮得到空前体现。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曾感动地说:“淞沪之役,我军得民众莫大之帮助,近者箪食壶浆,远者输财捐助,慰劳奖饰,永不敢忘。此同仇敌忾之心,使吾人感奋欲涕。”
出生于广东罗定,19路军上将总司令蔡廷锴更是以诗言志:“戎马倥偬到此间,身心劳瘁任艰难,家书两载叮咛寄,不扫倭寇誓不还”。
不扫倭寇誓不还,铮铮誓言,可以见出蔡廷锴将军拳拳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大义,其人堪称民族英雄。
蔡廷锴将军,必名标清史,事载丹书,山河并寿。
粤西行吟之长岗坡渡槽
樵风子《长岗坡渡槽》
登彼夷齐约,长歌去采薇。
桥高川有路,稻熟地披衣。
岁稔三秋乐,时丰四野肥。
湍流良逸性,更下白云飞。
长岗坡渡槽是一个水利工程,其历史只追溯到二十世纪,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可同日而语。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的都江堰,历史悠久;而长岗坡渡槽于1976年建设,1981年竣工,比我的年龄还小,说不上历史。
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虽然这样说,但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的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说“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没有人不同意。
而长岗坡渡槽全长只有5200米,但渡槽有133个桥墩,132个跨拱,墩最高可达37米,拱的最大跨度达51米,渡槽凌空飞架,引水横渡岗坡之间,宛如天上银河,更若巨龙游动,气势雄伟,壮观嗟叹。
“桥高川有路,稻熟地披衣。”桥高解决了地形问题,稻熟说明水利工程的效果,诗描绘了渡槽的高耸和灌溉带来的丰收景象。
“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引太灌金,为了民生,敢教日月换新天。1979年,中央首长李伯宁到罗定视察了长岗坡渡槽建设,即席写下了这首诗。
长岗坡渡槽,位于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渡槽,云浮脊背上隆起的一道琴键,十万根肋骨沉入水底,钢筋在烈日下淬炼成竖琴,南风掠过罗定丘陵时,总有人听见金属的震颤。长岗坡渡槽,清水洋洋,长流活活,五公里长的银线练习曲,每个音符都在诉说田野昔日干旱与渴望的需求。
人定胜天,渡槽如银线编织在大地掌纹里。你听,潺声过处,稻穗在分蘖,甘蔗在拔节,鲜花在盛开,而我的镜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个焊接口——1976年的焊枪在此处咬出的疤痕,如今开出一片油菜花、百亩向日葵、万顷稻花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