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莱芜转悠,莱芜可是好地方,因为莱芜么都有!
莱芜位于汶河两岸,有着悠久历史,五千多年前即有人类在大汶河流域繁衍生息,是古老的大汶口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嬴姓发源地。莱芜在古代为齐鲁交界之处,作为建制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莱芜春秋时期为赢邑、牟国、平州邑辖地。汉代置莱芜县,属泰山郡。西汉初年,在牟县东北置莱芜县。隋时,设在淄川的莱芜县撤销。武周长安四年,在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设在今莱芜境内。宋初,莱芜先后属兖州鲁郡和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莱芜县治所迁至今莱城,属泰安州。清代属山东布政司泰安府。
1915年属济南道。1928年废道属山东省。1939年莱芜县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属泰安行署。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区。2018年12月26日,撤销莱芜市,划归济南市管辖。
自打济南至莱芜之间的京沪高速免费后,俺是噌噌地蹭高速跑莱芜,极大地享受了免费高速的福利。这回是由雪野出口下高速,以往下了高速都是往东拐,这回咱往西去永宁崮。
提醒下:沿着河道边的省道317南拐进省道241时就进山了,而且是进了大大大高山,山路虽是平整沥青路,但弯道极多,关键是总有大货迎面而来,朋友们如果走这条高山路,务必注意安全,放慢车速,咱可不是送豆腐的周杰伦。车速慢的好处还有一点:可以欣赏窗外高山美景。
这回又是我当司机,开了老唐的大黑,路上俺俩又为着开车吵吵,而我也冲老唐发了“毒誓”:下回你开车,看我怎么骂你!----女人开车,副驾千万别坐老公,坐也行,提前给他塞上臭袜子再用胶带封嘴。
至于车窗外的风景我是分享不了,我不是八爪鱼,没有多余的手拍照片,想必见识过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样啧啧赞叹不已。
导航显示马上到了,可前方大牌坊为啥写着“华山”二字?华不注山的华山已经让众多外地朋友质疑了,咱莱芜咋也有座华山?原来位于莱芜大王庄镇的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也属于泰山支脉,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公园主要分三个景区:永宁崮景区、大舟院景区和白龙潭景区。
我们今日目的地:永宁崮
永宁崮,又名小泰山,海拔320米,山上留有诸多古迹石刻。
进山前在门口岗亭做好登记就放行了,绕山路像是新铺过,连两侧的白色划线也是那么鲜亮。
停好车背好水,沿着修整过的石质台阶开始登山。山下乘凉的护林员大叔说山不高,爬到顶二十分钟足够----行,山不高,爬起来就不累。
第一段台阶尽头是红门宫,看着也是新修建筑,宫门没有上锁,推门往里瞅了瞅,正面端坐着几位娘娘,面容慈祥,目光温柔地注视着进门之人。然而左边这位神仙就有趣了,无论你站哪个位置,他都睥睨着你。
再往上不远就是永宁崮有名的“兴隆碑”,说是碑,其实就是一块巨大的三角体石块。旁边现代碑上的介绍内容也太少,不能了解到更多信息(石刻的时间和内容),无奈只好围着巨大的石块跳脚极力去辨认上面的刻字。也终于在另一面发现了落款年月为嘉庆十七年八月十日所立(1812年)。
大石头三面都有刻字,只是过去了两百年,有些风化。查的资料为:记录了当年重修泰山行宫及庙宇捐资人员的众多名字。石块上的人名超级多,但凡有点空全刻满了。说是巨石上方还有四个异体字“福寿康宁”,但我个头不够,加之松柏树枝的遮挡,没找到。(不知最上面几个大字是不是?)
右上角刻着“嘉庆”
台阶上的青石泛着黄色,是石质本色?还是说因为时间久远,这是一条古老的石阶路?
在半山腰的山路旁又发现一块碎成数节的古碑,为嘉庆十四年所立,实在看不出是重修元君庙还是玉皇庙,亦或者是“玉皇阁庙”?还以为这块古碑是从山顶掉下来的,却又发现了不远处的碑座坑----石碑原本应在这里矗着。
前方出现一道石门,但也只有半拉“门框”,这会否是“中天门”?
果然不到二十分钟就成功登顶,山门看着是座石阁楼,墙体很是厚重,原为二层,但此时呈现眼前的只剩下一层半。
山门上的石匾额阳刻着“坤元叶德”四个楷书大字。相传为康熙皇帝御笔,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皇帝登临泰山,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在碧霞祠题此四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官修永宁崮庙时,根据泰山“坤元叶德”匾额拓本刻制成了石质庙门额,安置在莱芜永宁崮之上。后战乱频发,泰山上的题匾不知所踪,然而刻制在永宁崮庙门额上的康熙御笔,却保存至今。
在阁门两侧墙体里各嵌有一块古碑,均为康熙年间所立。
“玉皇上帝天神之宗也,永宁崮地之祥也”----这定然是位老学究撰写的,之乎者也一套一套的。辩读这些文字犹如眼前立着一位蓄着山羊胡、摇头晃脑的老头子一般,掐指一算,他的年龄在52岁以上(古人,45岁以上就很老也算寿了)。哪像现代的我们,人人自我感觉都是“老少年”。
玉皇阁为清康熙年前修建,阁门也极为厚实,顶上有两个门栓孔,只是门早没了。
通往石阁二层的石质楼梯还有,上到二层也只能看到满眼的残损破败----前面不是说呈现我们眼前的只剩下了一层半吗,就是照片里的样子。
看残墙上淡蓝色空气砌块砖,像是要修复,但工程没有继续下去。
今日回看照片才发现竟然有人刻了名字,好在这是现代青砖。只是搞不懂谁人会把自己名字刻在这个位置:日日经受风吹日晒,这位王涛同志图的么呢?下次应该在章丘铁锅下面也刻个名字,还能饱受火烤油煎呢。
石阁楼内的院落正中央则是“元君庙”。那日看到一个视频说的是:山顶的碧霞元君庙,始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年间,但从网上查来查去,除了众多所介绍的清代重修,再也找不到过多有关元君庙的内容。
嵌在元君庙墙体上的几块石碑中,其中一块落款为顺治四年,上述这一年“为圣母行宫盖殿捲棚完矣”,后面则全是人名。相邻的一块则为顺治贰年所立(那是贰吧,竟然是也简写的贰,当然简体字并非是现代人专利,早在古代也是有的)。
山顶散落着一地的残碑断石,只能东拼西凑自己意会内容。
元君庙后面还有一块奇特的巨石,石质发红,像是被雷电劈了无数次,斑斑裂纹,传说为流星飞落至此----是真是假咱不知道。
红褐色巨石后面有条小道,看地面遗留的石条痕迹,不知这里原是间屋子,还是一道山门?而元君庙西邻也有一块红褐色的巨石。
永宁崮海拔不高,三百来米,但位置很突兀,是单独冒出来的一座小山头,周边群山环绕,却唯独把它孤立在这里,像领头人似的冲于最前方,统率着身后一众兄弟,难怪永宁崮也被称作“小泰山”,难怪山顶有玉皇阁有泰山老奶奶的元君庙。
上山容易,下山更快,没多大工夫就回到了山脚下,在树下乘凉的大叔也不知了去向。
自信地认为环山路是单行线,驾车绕山一圈铁定也能返回华山林场的大牌坊那里。不成想在山间丛林中穿行了一阵子又来到了:大舟院。
倒是听说过大舟山,大舟院是什么地方?大舟院景区,因留有沿山脉曲折起伏的石院墙,形似船形,故而得名。景区内虽修有平整上山路,但不允许车子入内,只好步行。
向守在门口的哥们打听了登山时长,说是如果到山顶气象站那里得俩小时,建议走到千年银杏树就可以。
我倒是背了六瓶水,计划着登顶,一听俩小时?立即腿肚子痉挛----刚攀爬的永宁崮不高,但也是山。人家说登顶需要俩小时,以我们的体力肯定达不到,还是听人劝吃饱饭。
由高大的门楼穿过,直接跨入了绿色海洋,也真正见识了啥叫绿野仙踪,入眼而来除了绿就是绿,枝繁叶茂的高大树木将头顶的蓝天也遮住了,脚下的沥青路还绘有各种动植物图案,仿若一个不注意,这些小鹿、小松鼠、小狐狸就活了,起身窜进两边无尽的丛林中。
空气中掺杂着各种植物的清香,路也不是直的,看不到尽头,但前后左右全是青翠绿色,太美了。林子里也很是静谧,除了不知藏在哪个枝头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叫,没有其它杂音。
只是这路是带坡度的,行走在上面身体总要前倾,不然会担心被身后背的六瓶水给拉倒。刚爬过永宁崮、背包太重、一溜上坡----我的两条腿哟,真正灌了铅,抬不动了哇。山路好干净好干净,想赶紧瘫倒在地,赖这里不走了。
顺着蜿蜒的山路走哇走哇,怎么就是没见到那棵千年古银杏呢,转过一道弯又是一道弯,前面还是一道弯,实在走不动啦。
其实从进了大舟院门楼,我们只走了二十来分钟,但在看不到目标的状况下,前方的路在何方,总是让人丢了方向失了信心。
银杏树有三株,是“三口之家”,东侧的雄树胸围4.5米,西侧的雌树怀里还抱着子树。据说树龄有一千三百年。只是周边大树太多,感受不到这位千年老人的庞大。
大舟院还有一处景观:白龙潭景区,我们没去,对我们这一家旱鸭子而言,还是远离危险水域为佳,留得青山在,才有机会游走于更多的山村之间。
计划去雪野喝鱼头汤,好一番忽悠老唐算是导航去了雪野湖,在离开大舟院没多远又无意间瞥见路边一处废弃的部队营房大院,由网上前人拍的视频及文章得知,这里是原空军地勤87104部队。具体其它的咱就不用知道了,也不需要知道。
漫步在这些营房之间,耳边好像传来了整齐嘹亮的列队口号声。
院子里还住着几户人家呢,有间破败的屋子改成了羊圈,里面有七八只大羊羊,被我俩的突然闯入直接吓尿了。。。没错,还是两只吓尿了大羊羊----今日算是真正见识了啥叫“吓尿”,哈哈,本来就浓重的羊膻味儿,这回是呛鼻子羊骚味儿了。
关于雪野湖边的鱼头宴,就不多做赘言了,我爸说那不是现杀的花鲢,是死了不知道多少天的刺多的白鲢-----也是服了这老头:全凭给他带回家的半锅没出现鱼眼的鱼头汤,就能吃出来是死白鲢炖的,牛!
莱芜永宁崮---大舟院---废弃的部队营房,今日莱芜游感觉不错。天气炎热,躲进天然氧吧的深山里享受那丝丝清幽和凉爽,还是贼拉拉舒适惬意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