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作为一名汉语志愿者,前往蒙古国工作了一年。那时候,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里的成吉思汗和无边无际的草原,总觉得它比朝鲜还要神秘,甚至有点遥不可及。然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我发现蒙古国既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现代感,也有保留完好的传统特色。这一年,我不仅教了汉语,还收获了一堆关于生活、文化和自己的感悟。
第一次到蒙古国,是从北京坐飞机到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不大,下了飞机就能闻到一股清新的空气,带着点青草味。乌兰巴托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低矮的建筑和宽阔的街道,远处还有连绵的山。城市不算繁华,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学校给我安排了一套公寓,市中心新建的楼,15层,房间宽敞明亮,24小时热水和暖气一应俱全。冬天在屋里穿件T恤都行,生活条件比我预想的要好太多。
不过,适应这里也不是件容易事。蒙古国的气候特别干燥,风又大,冬天冷得刺骨。刚来的时候,我老觉得嗓子干,皮肤也因为缺水有点皲裂。饮食上也有点不习惯,当地人以肉为主,水果蔬菜贵得离谱,买一次就得精打细算。语言是个更大的坎儿,我在国内学了点蒙古语,但实际用起来完全不够。好在当地人挺友好,实在不行就用英语或者手势比划,慢慢也就混熟了。适应下来后,我发现这里的生活节奏比国内慢很多,挺适合放松自己。
我在乌兰巴托的一所私立中学教汉语。学校不算大,但设施还不错,教室里有世界地图和蒙古国国旗,挺有氛围。学生们对汉语兴趣挺浓,尤其是对中国文化好奇得不行,老问我春节啊、功夫啊之类的问题。不过,他们的学习习惯跟国内完全不一样。课堂上纪律松散,有的孩子会随便走动,甚至中途跑出去,我头几个月光维持秩序就费了不少劲。后来才知道,蒙古国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家长对成绩也没那么看重,跟国内那种高压模式差得远。
教学上,我得想办法让他们觉得汉语有趣。比如用游戏教单词,或者讲点中国的小故事,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能简单对话,有的连拼音都念不准,我就得因材施教。慢慢地,他们对我熟悉了,课后还常围着我聊天,问我中国有没有草原啊、能不能骑马啊之类的问题。教了一年后,看到他们能用汉语自我介绍,我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跟同事相处也让我学到不少。学校里的老师特别热情,经常拉我去聚会或者郊游。有次教师节后,我们一群人去了草原,住蒙古包,吃烤羊肉,喝马奶酒。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牧区生活,感觉特别新鲜。蒙古人劝酒挺厉害,我不太能喝,但他们也不强迫,气氛一直很融洽。跟他们的交流让我对蒙古国人的性格有了更多了解,豪爽、直率,挺好打交道的。
在蒙古国这一年,我赶上了不少当地活动,最难忘的是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这些传统项目看得我热血沸腾,现场人山人海,大家都特别投入。这让我感受到蒙古人骨子里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节日里还有各种肉食和奶制品,吃得我满嘴流油,虽然热量高,但味道真不错。
说到吃的,蒙古国真是肉食爱好者的天堂。牛羊肉便宜又新鲜,菜市场里一挂一挂的,随手就能买。相比之下,水果蔬菜就贵得离谱,苹果有时候比肉还贵,我每次买都得掂量半天。当地酸奶和俄罗斯进口的巧克力倒是意外的惊喜,成了我日常的小零食。不过,饮食结构太单一,时间长了我有点想念国内的青菜和米饭。
喝酒是蒙古国社交里绕不开的一部分。不管是节日还是聚会,总有人端着酒杯到处敬酒。他们喜欢用一个银杯子轮流喝,象征信任和团结。我刚开始有点不适应,觉得共用杯子怪怪的,但慢慢也就习惯了。酒量不行的时候,我就笑着推辞,他们也不会硬逼,挺尊重人的。
社交上,蒙古国受俄罗斯和欧洲影响比较深,男女之间相处挺开放的。我刚去的时候有点拘谨,尤其是跟男同事保持距离,怕有什么误会。后来发现他们完全没这方面的讲究,想聊就聊,想一起玩就玩,误会解开后大家相处更自然了。这点跟国内的社交习惯差别挺大,但也让我学会了放松自己,别老想太多。
乌兰巴托的生活节奏慢得让人舒服。每天按时上课,下班后跟室友去超市买点东西,回家做饭,晚上聊聊天,日子过得简单又踏实。蒙古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别急”,这种态度让我从国内的快节奏里缓过来,学会享受当下。
不过,交通是个大问题。乌兰巴托路窄车多,堵车特别严重,有次上课差点迟到,急得我满头汗。司机倒是脾气好,哪怕行人乱闯红灯,他们也会耐心等着,不怎么按喇叭。市里的商场虽然不多,但服务特别到位。我买过一件羊绒衫,试了十几件,店员一直笑眯眯地帮我拿衣服、量尺寸,最后挑了件深蓝色的,冬天穿上暖和又舒服。
观察下来,我觉得蒙古国的社会压力比国内小很多。人口少,资源相对够用,学生没啥升学压力,课余时间就去骑马或者玩户外活动。单亲家庭也挺常见,尤其是单身妈妈带娃的,跟国内的家庭模式差别不小。社会保障做得还行,普通人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也过得下去。这点让我挺感慨的,国内很多人为了房子车子拼死拼活,这里却能活得更轻松一些。
在蒙古国这一年,我不光是教书,还学到了不少东西。最明显的是心态变开阔了,学会用更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标准答案”,但在蒙古国看到不一样的文化和习惯后,我开始欣赏这些差异,也更珍惜自己的根。
回国后,国内的快节奏让我有点不适应。地铁里人挤人,同事们忙得脚不沾地,我却还留恋蒙古国的慢时光。好在我在培训机构找了份教汉语的工作,把在蒙古国琢磨出的教学方法用上,慢慢找回了状态。这一年让我明白,生活不只有一种活法,走到哪儿都能学到东西。
蒙古国的经历对我来说像一场意外的旅行。从刚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适应,再到离开时的不舍,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越来越深。它不光有草原和马奶酒,还有现代城市和真实的人情味。未来要是能再去,我想以游客的身份走走乌兰巴托的街头,看看那些熟悉的地方。
蒙古国在我眼里,从一个比朝鲜还神秘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国家。这一年,我看到了它的传统和现代,感受了它的热情和慢节奏。如果你也好奇这个世界,不妨走出去看看,不同的文化总能给你点不一样的启发。我的故事就先讲到这儿,希望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冒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