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
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
聆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点击音频,听有趣的广播剧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今天我们探访的是百姓捧土筑就的千年陵寝——汉献帝禅陵。
游客:汉献帝作为东汉末代皇帝,他的陵墓为啥不在洛阳,反而在焦作修武?
导游:问得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被封为“山阳公”,迁居山阳城(今焦作山阳区)。他远离朝堂后,悬壶济世、躬耕助民,深受百姓爱戴。曹魏青龙二年(234年)他病逝,魏明帝以天子之礼将其葬于浊鹿城西北五里处,赐名“禅陵”。曹皇后260年与他合葬于此,从此这座陵墓成了中原唯一见证“和平禅让”的帝王陵!
游客:原来如此。那“百姓捧土成陵”的传说是真的吗?
导游:这是禅陵最动人的故事了。据记载,汉献帝在山阳减免赋税、行医救民,百姓视之如父母。他去世时,送葬人群绵延不绝,百姓以衣帽盛土堆冢,硬是垒起一座五亩大的封土丘!如今封土高7米,周长百米,虽历经沧桑,仍能想象当年“万民捧土”的盛景。清代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修武知县都要率官员到陵前“望陵遥祭”,这传统延续了二百多年呢!
游客:导游,这陵墓规制有何特别?文物还留存多少?
导游:禅陵虽以“山阳公”身份下葬,却保留汉帝陵规格:圆丘形封土、五间享堂、135亩陵园,是豫北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可惜时代变迁中地面文物尽毁,但夯土中仍发现汉代筒瓦、板瓦和鹅卵石。现存最珍贵的是清代两通碑:陵前有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河北镇总兵方城王普立《汉献帝陵寝》碑和雍正九年(1731年)《汉禅陵基址碑记》,默默诉说着历代守护的故事。
汉献帝陵陵寝碑
汉献帝禅陵,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古汉村,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是汉献帝与曹皇后的合葬陵寝。其“帝王礼制”与“禅位君主”的特殊身份,见证了汉魏政权更迭的历史转折。作为豫北地区唯一完整帝陵,汉献帝禅陵既是我们研究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研究汉魏文化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2013年,汉献帝禅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由河南省文物局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合出品,聚焦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述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
来源: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程冰冰 谷艳敏 罗曼 马翔 罗栋巍
图片来源: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