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座以山为骨、以水为魂的城市,不仅有着“8D魔幻之都”的奇景,更有着“江城”的温婉。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深情相拥,而嘉陵江在流经北碚时,温柔地勾勒出一个大沱湾,因溪水与江水的交融,泥沙在岸边悄然堆积,水土沱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水土街道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当地曾有句民谚:“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过澄江口。”这里的“土沱酒”,便是水土的佳酿,让人回味无穷。可土沱酒、豆腐鱼,不再是北碚的美酒佳肴了。
水土,自古以来便是嘉陵江下游的重要码头,水运的便利让它成为了交通要冲。
早在清代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水土铺便应运而生,作为江北地区十九个铺司之一,负责着公文邮传的重任。
铺司,这个古代驿站的主管,见证了水土的繁荣与变迁。
岁月流转,到了清朝末期,水土镇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后,它归入了江北县第六区(复兴区)的怀抱。1950年,水土镇正式成立,两年后更是成为了江北县的直辖镇。
八九十年代,九龙乡、滩口乡相继并入,水土的版图不断扩大。直到2018年,水土镇撤销,设立了水土街道,一同变化的还有歇马和复兴街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江北县,并非现在的江北区,而是渝北区的前身,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抗战时期,水土也曾繁荣一时,国民党中央警卫署的迁入,让这座小镇更加热闹。
新中国成立后,江北县历经多次管辖变更,最终在1994年撤销,设立了渝北区。而水土,作为江北县政府曾经的驻地,从1951年到1965年,见证了无数历史的瞬间。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水土曾归北碚区管辖,重庆江北中学却坐落于此的原因。初见江北中学的牌子时,我也曾疑惑不已,直到了解了这段历史,才恍然大悟。
公交在水土站停下,我漫步在这条依山就势、临江而建的老街上。行人不多,年轻人更是稀少,但这份宁静却让老街更添了几分韵味。一位大叔热情地为我指路,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老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青石板路上布满了绿油油的青苔,锈迹斑斑的油烟机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香樟树下的石刻神像,仿佛在诉说着这里人们的朴素祈祷。
水土老电影院的窗户,似乎还回荡着播放电影的声音。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无法复制的记忆,让人沉醉其中。
水土老街,是老重庆的缩影,它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模样,在整个重庆主城区中独树一帜。虽然名气不大,但这里的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望江楼砂锅米线的鲜美,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在闲逛时,我遇到了一位大叔,他带着妻子和孩子,站在老房子前。看到我拿着单反拍照,他热情地问我:“你也是来找家里的老房子吗?”我笑着回答:“我不是归人,我只是个过客。”但水土老街带给我的触动,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如今,水土街道已划入两江新区,成为了重要的产业高地与经济引擎。希望在未来,水土老街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真正的城市新生,不是将过去连根拔起,而是让老树在数字土壤里抽发新芽,让每一块斑驳的墙砖都成为通向未来的密钥。水土老街,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承。
水土老街,你去过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