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晨光带着温柔穿透窗帘,便知今天是个赏秋的好日子。吃过早饭,我与妻子开着代步车,沿着清腰公路,共同奔赴一场深秋的邀约。
新拓宽的清腰公路铺上了柏油路面,犹如一条乌黑锃亮的丝带,蜿蜒在斑斓的秋山之间。两边的草木褪去翠绿,换上火红、橙黄、绛紫的盛装,风一吹便卷起满谷秋光,裹着枫香与溪润,从车窗缝里钻进来,漫到车里的每一个角落,连呼吸都透着秋日的味道。
我把车速压得极缓,生怕错过了这山间的美景。车轮碾过柏油路面的细碎声响,与溪涧的流水声、风吹树叶的簌簌声交织在一起,和谐而动听。车窗外,秋景如画,一步一换。近处,公路护栏旁新植银杏树缀满了金黄的叶片;远处,黄栌燃着簇簇烈焰,红枫淌着层层绛霞,成片的红叶顺着山形铺展开来,与天边的云霞连成一片,分不清是山染红了霞,还是霞浸红了山。
妻子坐在副驾驶座上,不时指着窗外的风景惊呼!“你看那片枫林,红得像一团火!”“还有那棵树,叶子一半黄一半红,太特别了!”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少有的喜悦,像个发现了宝藏的孩子。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到一片树林叶色浓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更加奇特的是那片彩色林,黄的如金,红的似霞,绿的青翠,它们相映成趣,宛如大自然精心描绘的艺术画卷。
车行至一个大转弯处,我们停下车来登高眺望,斑斓的秋色尽收眼底。它像一块画布铺展在秋山之间,两岸的红叶簇拥着,点缀得恰到好处。路边的溪水在蜿蜒流淌,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秋景,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灰瓦白墙在红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祥和,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
我们继续前行,转眼就到了原腰庄供销社的所在地——沙坪村。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5年,这里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熟悉而又陌生。光阴倏忽而过,原来的老房子经过半个多世纪风雨侵蚀,仍然保持当年的模样,只是褪去了“供销社”的招牌,化作了寻常民居。忆往昔,这里是腰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经常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三尺柜台前面总是挤满了顾客,我们常常忙得吃饭的工夫都没有;而今,随着移民搬迁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山里面的人都搬迁到了城镇,这里十室九空,巷陌寂静,几乎见不到行人的踪迹,只有斑驳的墙面、陈旧的木梁,默默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夕相比,物是人非,繁华散尽,当初那份珍藏在记忆里的热闹与温情,终究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只留下满心的怅然与怀念。
我们在此打卡拍照后掉头返程,时间已经到了正午时分,于是,我们一路寻找吃饭的地方,竟然没有找到一家饭店和商店。我们索性把车子停在路边,妻子从车上拿出一块布铺在地上,摆上带来的零食——有甜香的糕点、酥脆的坚果,还有一些即开即食方便食品,再配上温热的茶水,在这寂静的秋山之中,我和妻子对面而坐,聊着家常,吃着食品,望着远方的风景,偶尔有几片红叶随风飘来,落在茶杯边上。妻子打趣地说:“我们这是一次别样的野炊,也别有一番滋味。”
吃过简餐后休息片刻,我们重新启程。路边偶尔看到几株野菊,开着淡黄色的小花,在红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素雅。后视镜里,漫山的枫色渐渐远去,却依旧红得热烈,红得醉人。
车行至两岔团坪处,清油水库静卧在秋山的怀抱之中,水库的大坝高大巍峨,目前还没有蓄水,坝体灰色的墙面上,水位标尺红蓝相间,数字沿着坝体垂落到库底,给将来蓄水水位做了详细的标注。我们把车停在坝前的空地上,沿着步道往坝顶走。道路两旁的蓝白护栏泛着冷色调的光,与远处暖褐的山色撞出奇妙的质感。越往高处,风越烈,站在坝顶时,水库全貌便展现在眼前,大坝左下方正在修建一个移民小区,准备迎接蓄水后第一批搬迁的村民。两岸的滩涂裸露出浅褐色的石头,几丛枯瘦的灌木斜斜地倚着崖壁,与远处尚未褪尽绿意的山林连成一片,更加增添了几分秋日的萧索与静美。
这次深秋之旅,没有惊心动魄的奇遇,也没有闻名的景点,却有着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漫山的红叶、清冽的溪水、静卧的水库、宁静的村庄、温柔的山风、远离喧嚣、还有身边人的陪伴和笑语,这些最普通、最寻常的片段,拼凑成了最珍贵的记忆。原来,幸福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藏在每一次与爱人同行的日子里,藏在每一处触手可及的风景里,藏在这风送秋光、峡红衔路的寻常旅途中。清腰路秋行,将成为这个深秋最温暖的底色和最美好的记忆。(蒋燕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