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住在金峨村民宿,爬金峨山,逛粉黛花海,体验紫金釉陶器制作,三天两晚都在西坞。”正值秋假,市民何先生一家没有出远门,而是自驾来到奉化区西坞街道。与记者相遇时,一家人正打算前往源知里粮仓,喝一杯网红咖啡。
“自明清起,西坞就是宁波的粮仓,船只沿奉化江北上送粮到市区。现在,市民自驾来西坞欣赏美景,看到的不仅是稻浪滚滚,更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水乡画卷。”奉化区西坞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一来一回间,昔日粮仓已成今日风景。时代变迁中,西坞人用双脚走出了共富之路。
花木要进城
山村为客开花
驱车沿新金线一转弯,路旁高大的行道树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精心修剪的罗汉松——金峨村,到了。
这座位于金峨山与笔架山之间的村庄,曾因地理环境,发展速度缓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峨村以花木起家,年轻人纷纷走出村子。几十年下来,客户遍及全国。”奉化区西坞街道金峨村党支部书记周开元说道。
这“第一桶金”,让村民富了起来。目前,全村超八成村民住上双拼别墅。
当“花木进城”的路径因行业变迁而收窄,金峨村早早找到了新方向——花木难送出,何不将其厚植于村庄,以此吸引游人走进来?
一场精心的村庄塑造开始了:河道被拓宽,植被层次愈加丰富,人工瀑布应势而成。数年间,一个更美、更具吸引力的金峨村呈现在眼前。
“春季梅花、夏季绣球、秋季银杏,在金峨村,全年不同阶段皆有景可看。”让周开元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吸引来的反而是民宿业。
“有一次带朋友回老家,她很喜欢这里。“出生于金峨村的徐娜儿,早年间在北仑办起企业,朋友的无心之语,让她决定回乡,开出了金峨村第一家民宿。
“28间客房,平日单价400元左右,年营业额也突破百万元。”如今,徐娜儿的民宿已开了6年,陆续有数家民宿跟随而至。
几十年前,一代金峨人拼命进城送花木,几十年后,又一代金峨人打算慢慢扮靓家园。
“我们要像过去种植花木一样,给予时间静待花开,我们深信,根植于沃土的美好,终将绽放为人人向往的风景。”周开元说。
不独花木生金
更引人才扎根
上午十点半,蒋家池头村“和美食堂”开始营业。老人们边聊天边等候开饭,这个农村食堂已运行超过8年。
这个仅有914人的村落,村民同样以种植花木为主。与金峨村不同的是,该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292人,占比颇高。
“75岁以上高龄老人是重点关怀对象。他们每餐只需花费4元,行动不便者还能享受志愿者送餐上门的服务。”由蒋家池头村党支部书记陈伦和村民践行的敬老之情,还为村子吸引来新村民。
湖州长兴人朱风云的父母朱老先生夫妇,2020年定居于此,平日就在“和美食堂”用餐。受父母安居颐养的感染,朱风云定期向食堂捐赠米面粮油等物资。
2021年,他担任总经理的佳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还租赁村内“金溪小筑”作为员工宿舍。
“原本是村子里废弃的学校,改建成宿舍后,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陈伦说。
直播间补光灯刚熄灭,打包区胶带声又“刺啦”响起。
在“和美食堂”不远处,“和美金溪共富工坊”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
工坊负责人江兵是个“85后”,老家安徽安庆的他,已扎根在此多年。
“15人18小时连播3天,卖出超40000元水蜜桃。”说起今年夏季的最佳“战绩”, 江兵记忆犹新。
工坊内,油焖毛笋、羊尾笋、玉米馒头等数十种奉化农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不仅问农户收农产品,还请农户参与直播,用乡音推广特产,效果比专业人员更好。”江兵说。
敬老之风化作吸引村民的梧桐树,当乡土特产借由网络传递四方,真正的富足,不再是账本上的数字,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
不止于流量
更是非遗目的地
西坞高颜值景点不少,庙后周村是流量担当。
相比本名,“粉黛花海”名头更响。今年国庆假期,这片花海悄悄“粉”上热搜。
村落位于笔架山北麓,70余亩粉黛花海,散落在山坡之上,东边是山,西边是谷,另一侧则是蛟龙山农庄。
11月13日,花海渐渐褪去粉色,而一旁的农庄里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花海负责引流,体验非遗和其他业态才是重点。”邬彬旭,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釉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庙后周村乡村CEO。
自幼学习美术的他,从西坞“出发”,在外创业多年后,最终回归家乡。
“庙后周村周边有丰富的紫金矿土,不应该被浪费。”2018年,邬彬旭决定复兴沉寂许久的紫金釉陶器技艺。
“釉料的准备,就要静待三年,”他解释道,烧制更是考验耐心,温度稍有偏差,整窑作品都可能报废。
历经上千次尝试,当第一窑完美的紫金釉茶具出炉,釉面泛着乌亮光泽,在光下透出紫金交错的光晕。2024年,这项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级非遗。
荣誉之后,问题随之而来。游客在哪里?谁来体验?
“起初村里只有一片花海可以吸引游客,但想赚钱很难。”在和村里以及其他青创客商议后,“非遗特色村”成了目标。
从一间闲置仓库开始,邬彬旭陆续引进糖画、宁波走书、拼布等12项非遗,主要针对学生和企业展开研学及团建。
“我们和合作方约定,合作期限20年,场地租金虽不高,能确保村子持续有收入。”邬彬旭介绍,目前每年培训人数超过20000人次。此外,邬彬旭还引入山屿火车营地等27种业态。
从花海引流到非遗深耕,庙后周村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更激活了沉睡的文化基因。
专家观点
宁波财经学院数字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骞:
西坞街道共富实践的核心在于立足生态本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一村一品”实现差异化发展。其突出特色是引入“文化特派员”与“乡村CEO”,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发展的内涵与活力。
当前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仍需培育,需着眼区域整体发展,算大账、长远账。未来应持续深化生态富民路径,整合多元资源,推动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走出一条可持续、有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编辑:龚一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