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若通情愫,最近定会“受宠若惊”:风中“变装”后的它们,跻身文旅顶流;叶片簌簌落下,铺就的条条小径,成为游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天气宜人,青岛的崂山、八大关、各山头公园等迎来了大批赏秋的市民游客。今秋岛城在55条道路(区域)推行“落叶缓扫”政策,让 “天然秋景画廊”再度上线,吸引大家与这份“铺天盖地”的浪漫深情相拥。
近几年,在全国很多城市,“落叶缓扫”已成为秋日“标准操作”,还有城市将这一举措纳入制度规范,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落叶立法”。
小小落叶,何以成为大话题?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挽留这份从天而降的美好?
“让落叶多飞一会儿”
“秋天很短,能缓则缓”“踩着落叶,从秋到冬”……在社交媒体上,落叶相关话题播放量高达数十亿次,“落叶缓扫”也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一个“缓”字,为这个秋末冬初的时节平添了一抹“暖”。
——“落叶”,自带极致美感,季节的幕布转换只在“一‘叶’之间”。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那如同打翻了调色板的绚丽景致,让秋日丝毫不输春朝的烂漫,引得人们纷纷走到户外,或登高远眺,或俯身“捡秋”,拥抱这份独属于秋日的限定美好。
落叶不扫,秋意不散。近日,八大关每天都吸引大批游客
近日,青岛崂山神清宫那棵350岁的元宝槭古树再度爆火,竹子庵、法海寺等地的千年银杏树自带“时光滤镜”,崂山巨峰、张家楼等处红枫似火,吸引八方游客……
“叶变”是画,“叶落”成诗。五彩缤纷的树叶从枝头落到地面,铺就一幅幅别致的“著地锦斓斑”美图。如果说树叶是“调色板”,那大地就是“画布”,它们与秋风这支“画笔”协作施展了一场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自然魔法”。
——“留叶”,凸显人文温度,城市治理理念变革管窥“一‘叶’之鉴”。
近几年,北京、上海、杭州等诸多城市纷纷推行“落叶缓扫”。2020年,长春还通过《长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落叶“立法”,其中明确规定,秋冬季在城市市政指定区域进行落叶的保护性留存,以展现城市季节景观。
一叶可知秋,一个“落叶缓扫”的举措,也是观察城市治理理念变革的小切口。
比如,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单一标准。不求“一刀切”的整洁,兼顾功能性与审美性,这种“一地一策”的精细化管理,贴合大众对美的需求,让城市治理更具人文温度。
再如,打破了“单向管理”的传统思维。“落叶缓扫”往往凝结着公众智慧,折射出城市管理更加注重“共同创造”与“共同维护”,既体现了“管理型”到“服务型”的治理转型,也彰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智慧。
珍惜落叶“一片情”
如果说“落叶是秋天写给大地的情书”,那“落叶缓扫”则是城市藏在细节里的温情告白,它留下的远不止一地斑斓景观,更有浸润生活的深层意义。
留下一处“且慢”的微旅行目的地。
近几年,“slow travel(慢旅行)”成为新风尚。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人渴望让生活慢下来,这也让那些抵御焦虑的“慢场景”“慢摆件”走红。比如,在社交平台上,晒花草的“植系青年”变得越来越多。
风景在身边。近日,崂山神清宫旁的古元宝槭迎来大批游客 王雷 摄
“落叶缓扫”恰好迎合了这份“慢需求”,搭建起沉浸式的舒缓场景,让大家放慢脚步,踩叶听声、拾叶赏景,感受旅行本应有的松弛感。
有一则发生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身上的小故事:深秋的一天,几位登门拜访的学生想帮老师一个忙,替他打扫院里的落叶。朱光潜连忙拦阻,说自己要“厚积落叶听雨声”,生活要“慢慢走,欣赏啊”。
留下一页精心装裱的“季节日历”。
有人说,置身高楼林立的城市,空调恒温消解了寒热交替的体感,全年供应的蔬果淡化了季节的边界,我们常常会忽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里那些季节变换的细腻信号。
而落叶,正是四季流转的具象符号。从“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等古诗,到如今“银杏叶落,才算把秋天正式签收”等流行语,落叶中藏着人们对时光的细腻体察与珍视。
当四季如日历翻页般流逝,“落叶缓扫”则以精心呵护的姿态,将季节的“一页”细细裱起,为时光切换增添了满满的仪式感,也让人们找回与自然节律对话的契机。
留下一片哲学意味的“沉思之地”。
很多高校也加入“落叶缓扫”的队伍,校园里的“银杏大道”“红枫小径”成为打卡热点,人、树、落叶构成的景致,或许本身就蕴含着哲思。
山东师范大学校园内设置“落叶缓扫区”守护秋意 图源:山东师范大学公众号
徜徉在落叶铺就的路上,每个人或许都能生出不同的感悟:有人触景生情,生出“悲秋”心绪;有人看见希望,领悟“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意,明白凋零是另一种形式的滋养与新生;有人读懂“珍惜当下”的智慧,在季节流转中学会不负时光……
作家毛姆有句富有哲理的话,“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这种精神力量,不正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
赋予落叶“新动感”
“落叶缓扫”,为人们解锁秋日趣味、定格美好时刻留下了空间。它正从一项推而广之的环卫政策,升级为一个地方温情脉脉的文化符号与文旅名片。
未来,让落叶更添秋趣,不妨在两个“动”字上巧下功夫。
“动态”,科技加持,管理做好“绣花功夫”。
“缓扫”不是“不扫”,毕竟落叶枯脆,易被踩碎失去美感,遇雨也容易发生霉腐,影响环境整洁与通行安全。“清扫”与“留景”的平衡,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岛今年进一步细化管理方案,采取分区分时施策,明确“堆积适度清理、腐败及时清理、雨后整体清理”的三维标准,让管理更具针对性。
上海罗芬路是“落叶不扫”景观道路名录中的佼佼者
上海前两年就开始为秋景配上“科技buff”:为部分“落叶不扫”道路装配物候监测摄像头,长期定位观测树木落叶情况并采集数据;开发“落叶指数模型”,精准预测落叶量,生成清扫指数,为环卫车辆调度、人员排班提供科学建议,形成管理闭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动手”,赋予落叶“新生”增添更多秋趣。
落叶可赏更可玩。近期,不少城市掀起落叶创意大赛热潮,巧思与秋韵碰撞,让这个秋天愈发迷人鲜活。
青岛第七届“寻找落叶魔法师”活动适时启动,市民利用落叶制作工艺品、摆出新奇造型,“落叶缓扫”道路成了绝佳“创作空间”。
动手玩转落叶,正成为社交平台的一股新风尚。近日,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学校保洁阿姨将片片落叶做成一把把悬空的金色大伞,刷屏社交平台;在青岛一小区,落叶被做成沙发、雨伞、巫师帽等趣味造型,引得居民争相拍照……
在落叶满地的时节里,不妨放缓脚步,踩过缤纷的小径,细读深秋的诗意,欣赏每一片叶子的飞舞、从容和安稳,也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景致,还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和声 青小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