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乡村走,犹如画中游
赏绿水青山,忆浓浓乡愁
近年来
百色市依托独特的地理生态资源优势
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路径
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美丽风景”加快转变为“美丽经济”
谱写出了诗意与烟火并存的“协奏曲”
一江碧水映鹅。陆军安 摄
以农造景促旅游
在深秋时节,海拔1600米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三冲缘茶山仿佛被一层轻柔的薄纱笼罩。云雾尚未漫过半山腰的观景台,50岁的苗族妇女陶英奶已背着竹篓在茶树间穿梭,指尖轻捻带露的茶芽。不远处,游客身着苗族盛装取景定格,让“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景致化作流动的诗行。
三冲缘茶山(航拍图)。陶思禄 摄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卖茶叶,而是要让‘茶’与‘旅’能够深度共情、共生共荣。”广西隆林三冲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思艺介绍道。为了让游客把茶山的体验、茶叶的味道都带回去,陶思艺将三冲缘高山茶园旅游区精心打造成“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产品矩阵:春日踏青采茶,感受茶园清新;夏日纳凉品茗,静享山间清凉;秋日丰收节庆,共庆硕果累累;冬日康养闲居,尽享岁月静好。游客可沉浸式体验采茶、炒茶、制茶全流程;依托茶山自然肌理建成“最美徒步路线”与星空露营基地,夜幕降临时,篝火旁的民族山歌与山间虫鸣交织共鸣,让乡愁有了载体。更具温度的“茶树认养制”,让游客与茶山结下长久羁绊——认养人可定期返乡采茶,景区定期寄送茶园生长影像与新茶,让短期观光沉淀为绵长牵挂。
那西屯全景(航拍图)。 陆跃山 摄 游客在隆林三冲缘茶山拍照打卡。陶思禄 摄
受益于模式的改变,今年以来,景区采茶活动单日接待人数超200人次,文旅收入占比达35%,远超传统茶叶销售收益,三冲缘高山茶园旅游区也成功从单一茶园观光变为“茶旅文康”综合体,2023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荣获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称号。
近段时间以来,右江区龙景街道江凤村那西屯热闹非凡。学习传统扎染技艺、参与那西柴烧制作……游客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那西屯距百色城区约8公里,毗邻风景秀美的百色福禄河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那西屯依托本地资源,先“搭骨架”再“填血肉”,推广“稻菜”轮作模式,发展蔬菜种植500多亩,形成连片田园景观,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印象·那西”项目,建成蓝染馆、文创馆、陶艺馆、麽乜馆等特色空间,并推出那西T台秀等多元业态,通过种“风景”激活“美丽经济”。
“我们联合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百色市摄影家协会,以艺术乡建的模式开展‘印象·那西’项目建设,进一步开拓新的乡村消费空间,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百色幸福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仙蕊介绍。
在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爱善现代农业庄园,游客畅游在田园风光里。山脚下,大棚林立,瓜果飘香,三五好友相约于此,或体验采摘阳光玫瑰葡萄之乐,或走进书屋慢享阅读时光。山腰上,伴徐徐清风,枕星光入眠,一顶顶帐篷撑起了“诗和远方”。
田林县爱善现代农业庄园全貌。(田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爱善现代农业庄园依托粤桂协作平台,发挥爱善村依山傍水、地势平坦的自然资源与“那”文化资源优势,盘活闲置资源,以农造景,建成智慧农业葡萄大棚、“那”文化研学基地、枫林驿站民宿等,成为广受欢迎的农文旅融合“打卡点”,全年吸引游客达8万多人次,有效带动周边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结合当地实际和游客需求以农造景、以景带旅的百色,让诗和远方从牵手相拥,走进相融共生,让八方游客能够在近距离感受、沉浸式体验中看得到田园风光,感受得到乡土气息,寻得到浓浓乡愁。
以旅强农绘“丰”光
在西林县普合苗族乡,驮娘江碧波荡漾,江边的新丰村曾经交通闭塞、产业匮乏,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一座座便民桥连通内外,一间间民宿错落江畔,一缕缕咖啡香萦绕村落……
“我们村有咖啡屋、彩虹路、特色民宿、游览栈道、七彩风车桥等景观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新丰村党支部书记熊章乐介绍着新丰村荣获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后的喜人变化。村民也同样开心,因为他们通过开游船、摆地摊、开民宿、做餐饮等形式,吃上了“生态旅游饭”。今年以来,该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万元左右。鼓起腰包的新丰村村民铆足干劲发展产业。如今,该村种植沙糖桔960亩、油茶1389亩、百香果150亩,发展庭院经济60亩,全村山地开发率达90%以上,产业覆盖率达94.3%。
生态宜居的新丰村。李光琳 摄
三冲缘高山茶园旅游区开设农户技能培训班,助力传统茶农顺利转型为“采茶向导”“民宿管家”,40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以上。
那西屯采用“稻菜轮作”模式,让群众一亩地年收入超8000元。当地村民在文艺工作者、合作艺术院校师生的帮助下开展手工艺品制作、文创销售、食宿经营,形成了一批“乡村创客”旅游业品牌。“现在村子有了人气,土地有了价值,年轻人有了奔头。”江凤村党支部书记李征纹自豪地说。
爱善现代农业庄园以“公司+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模式,让155户群众深度参与发展进程,土地流转让村民坐享“租金收益”,就近务工让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特色产业让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实实在在落到群众的口袋里。近3年来,爱善现代农业庄园为利周瑶族乡9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9万元。
村民在田林县爱善现代农业庄园采收葡萄。□黄数情 摄
如今的百色
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
描绘着一幅更加
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
(百色融媒 记者 喻武强 通讯员 黄燕群 龙家合 何娜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