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街道位于桐城市区西南部,主体为老城区,是桐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东、北以龙眠河为界与龙腾街道、龙眠街道毗邻,西接黄甲镇,南邻范岗镇。
文昌街道属于桐城区的中心,桐城在清代的地位相当于文化中心,因此这里文化昌盛,由此得名。在上个世纪特殊时期,这里曾经更名为石河乡,1996年才更名回文昌。
文昌街道还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文学家张英的故乡,张英还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臣张廷玉的父亲。而且张英还留下了一段“六尺巷”的佳话,这个六尺巷也在此地。
张英于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六年中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升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奉旨入直南书房,以备顾问,开清代词臣赐居禁城之先。先后升迁翰林院学士、兵部侍郎摄刑部事、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会试正考官、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张英成为当年桐城在北京少有的大人物。
在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家族与邻居吴氏因宅基地问题产生争执。张家族人决定到北京找自己的靠山张英,希望张英能够利用权势逼迫吴家人让步。没想当张英得知此事后,以一首诗劝诫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主动退让三尺,吴氏也被其诚意所感动并让出三尺,最终形成了一条宽六尺、长百米的巷道,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六尺巷”故事。它不仅成为了邻里和谐的典范,更彰显了宽容与和谐的传统美德。
现如今六尺巷的故事还在,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谦俭让的态度恐怕少了许多,也在一些地方发生了流血事件。康熙四十年(1701年),张英以病情加重求罢,诏许致仕。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张英逝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