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7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今年春节,北京市民赵甜(化名)本来已经做好“宅家”准备,母亲却向全家动议,“春节出去转转?”一家三口一拍即合。
“我们来到了北京周边的河北蔚县,开车过来只要3个小时。”1个月前,赵女士和家人已经将行程安排妥当:大年初二出发,逛蔚县博物馆了解当地悠久历史,在蔚州古城感受千年古建魅力,在暖泉古镇看打树花,晚上吃小吃住民宿……四日自驾游,主打一趟年味儿之旅。
非遗年味儿游、北上冰雪游、南下避寒游……春节期间,旅游市场越发火热。今年,除夕被纳入法定假期,8天小长假让大家在探亲和出游之间选择更从容,“过年去哪儿玩了?”成为近期人们见面的寒暄语。
家庭出游成主流
赵甜今年30岁,有个热闹的大家庭。以前,春节是家庭聚会的日子。十几口人聚在一起放烟花、包饺子、打牌、看春晚,别提多热闹。
这两年,祖辈的老人不在了,过年方式也随之改变。春节前大家聚一次,年后都是各自小家庭聚会。
今年,赵甜一家选择换个地方过年。“在哪里过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这次体验了其他地方的民俗,反倒多了一种新鲜感。”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年味儿游”成为了不二之选。根据中国旅行社协会联合途牛发布《2025春节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北京、西安、成都、南京等地文化底蕴深厚,是热门之选;在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下,太原、大同等历史文化名城的热度持续攀升。
8天假期也带火了出境游。据众信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春节出境游人数增长46%。上海市民王皓凌和父亲安排了11天的日本北海道之旅。“春节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超长假期。平时工作压力大,趁着过年出去看看风景,免去社交应酬,求个自在清闲,充充电再返工。”
个性化需求催生新业态
也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一个人出游。与其说“出游”,不如说“出逃”。
网友小希28岁,去年,她在拉萨度过了第一个独自旅行的春节。今年,她继续“出逃”:年初,老爸说,今年一定要她带着对象回家。小希想,索性就不回了,也能避免一些冲突和争吵。今年,她来到三亚旅行。
小希的故事不是个例。为了躲避催婚催生,这届年轻人拒绝内耗,选择在春节独自出游。春节旅游遇上单身经济,在文艺青年聚集的大理,不少民宿嗅出商机,定制丰富的活动,专门接待独自旅行过年的旅客。五湖四海的新朋友在民宿把酒言欢,在洱海边放烟花,在充满烟火气的本地市集闲逛,慢悠悠住上十天半月,倒也惬意。
像这样的旅居式过年不仅受年轻人追捧,也颇受退休后时间自由的老年人青睐。62岁的韩爱英(化名)住在北京丰台区,退休后喜欢旅游。表妹住在海南海口,早就想来北京。两家人一拍即合,索性“南北换房”过年,不用考虑住宿开支,就能深度体验当地风土人情。韩爱英已经在海口待了一周,感受了阳光沙滩,品尝了海南鸡饭,打算元宵节后再返京。
春节旅游消费需求更加深度化和多样化。相关报告显示,游客更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探索目的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人数更少、行程质量更高、行程安排更灵活的小团、纯玩、私家团更受关注。
为“年味儿”添新意
最近,网上有段话很火:以前的年味儿,是长辈的仪式感给的,现在我们长大了,该把年味儿传递下去。由感受年味的人,变成制造年味的人。
如今,80后、90后成为家里的决策主力,逐渐掌握了“春节话语权”,旅行过年成为“新年货”。也许再过几年,年味儿会变成一家人一起做的旅游攻略,一起打卡的地方美食,和旅行中拍下的全家福。春节出游不仅是一种过年的新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家庭关系的重塑。
春节,作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变的是形式。除了旅行过年,看“村晚”、网购年货、集五福等正在成为春节集体记忆。
不变的是文化内核。人们对团聚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主题。正如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所言,“无论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由人和人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幸福感,这个内核没有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节,千百年守正创新、传承不息,共同塑造出底蕴深厚的中国年。
来源:北京网友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