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抵达北京的第三天,恰逢旅游团报到之日。导游名叫艾瑞克,是一位来自西安的青年才俊。他三十出头,身形魁梧,英语流利,毕业于西安外语学院。
此时他正端坐在大堂的一张桌后,我们有序排队进行报到,他逐一和每位团员交代,告知大家:“这是我们明日的行程安排,将前往故宫游览。”
那天清晨,阳光明媚。艾瑞克说,“天气预报说可能会有雷阵雨降临。”但众人都很兴奋并未将下雨的事放在心上。
待我们赶到故宫时,四月的天气温暖舒适,不闷不燥。
约翰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当他的目光触及故宫朱红的墙、金黄的琉璃瓦,以及古老宫殿四角伫立着的瑞兽时,瞬间被故宫恢宏的气势所震撼。

他不禁连连发出惊叹,“oh my god”的感慨。他说:“感觉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帝王时代。”
接着,约翰掏出他特意带的相机,急切地按下快门,他兴奋地说,“我要把这些照片带回美国,向发小们好好炫耀一番。他们都没来过中国呢。”他说话时神情得意。
我感觉好笑,美国人心思单纯,一旦高兴起来,喜悦之情毫无保留地溢于言表。
刚踏入故宫,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庭院,约翰不禁心生疑惑,“这些房子是什么人住的?”
得知是后宫嫔妃的居所后,“后宫佳丽三千”,一众老外瞬间惊愕不已,有人嘀咕:“皇帝如何关照得过来三千个妻妾,他是不是被累垮了?”
我真想开个玩笑说,“是,累死了。”但是,我忍住了,和人家不熟,就别添乱了。
说话之际,我们步入了一个宽敞的庭院。庭中石砖铺陈有序,排列得极为整齐。定睛细看,会发现石砖之间有一些细微的缝隙与凹槽。
约翰好奇地蹲下身子,伸手摩挲着那些缝隙,疑惑地问:“这些小缝隙是作何用途的呢?莫非是古代皇帝担忧地面湿滑,故而设计来增加摩擦力的?”
我回道:“我也不清楚,但想来必定是有作用的。稍后我们问一下导游。”
我的话音刚落,团中的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士走上前来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呀?”
我略带歉意地说道:“实在不好意思,我也不太清楚,我们等会问导游吧。”
在这个旅游团中,我是唯一的中国人。当他们见导游无暇分身时,便把我当作导游来问。这可着实让我五爪挠心般难受。早知道会是这般情形,我一定提前琢磨好故宫的知识,不至于此时如热锅上的蚂蚁,尴尬不已。
正当众人兴致盎然地游览之时,天空突然变了脸。原本晴朗的天空,刹那间乌云密布,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如断了线的珠子般,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这春日的雷阵雨就这样不期而至了。
大家赶紧躲到一旁的屋檐下,看着如注的大雨,有人说,“哎哟,这么大的雨,这古老的故宫。一会还不成了汪洋大海。”
旁边一个老外接着话茬开玩笑说,“对呀,会不会需要我们划着船出去?”
艾瑞克过来安慰大家了,“各位放心,这故宫的排水系统是非常厉害的。”

果然,人们发现地面上的积水,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迅速堆积。那些小缝隙和凹槽,一个个就像小嘴巴似的,把那雨水都吸了进去,顺着地势通往隐藏在地下的排水管道,然后流向了故宫外面的护城河。
这回不是约翰一个人吃惊了,一群老外不约而同的张大嘴巴,就像一排木头人似的傻在那里。
导游留意到,众人都对故宫的排水系统惊叹不已,他们难以想象在如此久远的年代建成的建筑,竟有着这般精妙绝伦的设计。
于是,他索性带领大家一探究竟。人们沿着排水管道的走向一路探寻,最终找到了较为显眼的排水口。
不得不说,这排水口的设计着实巧妙至极。它被精心雕琢成龙头的形状,当雨水倾泻而下,顺着龙头的嘴喷涌而出时,恰似一条条灵动的小水龙在欢快地吐水,景象颇为壮观。
还有的排水口做成石雕怪兽的模样,雨水就从怪兽身上流过,顺便给怪兽洗了个澡,难怪他们如此干净神气。
老外七嘴八舌地说,“这是谁设计的呀,不服不行,中国人就是聪明,这排水系统用了这么多年如今还这么好用。”
导游说,“这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根据北京的地势和气候特点,这套高效复杂的排水系统,经过了几百年的考验,不管是大雨还是小雨,是雷阵雨还是暴风雨,都能够平稳度过。”
我潜伏在一群老外中,观察他们的表情,偷听他们的谈话,感觉很有趣不说,心里还总是涌起一阵阵骄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