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襄阳古城的临汉门上,风从汉江江面吹过来,带着两千八百年的金戈铁马声。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的北津戍,伍子胥在此奔吴,诸葛亮在此隐居,谁能想到,这片“南船北马”的咽喉之地,竟藏着三国风云的核心舞台,把“铁打的襄阳”的传奇,刻进了城墙与江波里。
古城墙周长7.3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池之一,现存砖石主体为明清重建,夯土基址可追溯至战国,高8米,厚10米的墙体上,城门内侧马道仍留着古战马踏痕。漫步城头,汉江与樊城全景尽收眼底,西北角的夫人城是东晋韩夫人率妇女补筑的御敌城台,城垛箭痕清晰,碑刻塑像诉说着巾帼传奇;东南角的仲宣楼因王粲《登楼赋》得名,现代复建后保留古制,飞檐翘角间藏着千年文脉。
往城西走13公里,隆中风景区的茂林修竹间藏着三国智慧源头。这里是诸葛亮躬耕处,“三顾茅庐”“隆中对”典故皆源于此,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原样留存,殿内羽扇纶巾的诸葛塑像与殿前古柏,仿佛仍能让人听见他纵论天下的雄才大略。
回到古城街巷深处,米公祠是北宋米芾的故居,也是国内米芾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场所。祠内碑刻林立,《蜀素帖》《苕溪诗帖》拓本堪称书法珍品,庭院千年银杏与曲水流觞台相映,指尖抚过碑刻,能触到米芾“刷字”的豪迈笔力。
城西北的广德寺里,藏着国内现存唯一的“砖石仿木结构塔中塔”。17米高的塔身以砖石咬合砌筑,未用一钉一铆,外层八角檐环绕内层小佛塔,佛像浮雕栩栩如生,寺内千年银杏秋日金黄,与古塔共显岁月庄严。
往城东南走,鹿门山的晨雾中藏着唐代隐逸文化的核心地标。唐代孟浩然在此隐居写下“春眠不觉晓”,皮日休也曾结庐而居,山上鹿门寺古朴典雅,登顶远眺,襄阳城与汉江构成的画卷,恰如孟浩然“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写照。
城东南的习家池,是东汉习郁所建的“中国郊野园林鼻祖”,作为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具完整性的私家郊野园林,两千多年来,池边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古柏修竹环绕,历代文人题咏留下“习池晨起”的佳话,春桃映水、夏荷送香,尽显独有的园林盛景。
市中心的襄阳王府绿影壁,是明代石刻艺术巅峰之作。62块青石拼接而成的墙体高7.6米、宽26.2米,仅次于故宫与大同九龙壁,壁上6条巨龙及祥云海水纹样栩栩如生,虽王府已毁,仅这面石墙便足以窥见当年藩王奢华。
汉江对岸的樊城,是“关羽水淹七军”的主战场。如今沿江古码头遗址(如鹿角门码头)与老街巷仍可追溯,石板车辙与江边残垣,见证着三国战事风云,站在岸边眺望,仿佛能看见当年战船竞渡、江水滔天的壮阔。
古城的烟火气藏在舌尖滋味里,红油飘香的襄阳牛肉面、醇厚绵长的黄酒、酸爽可口的孔明菜,都是这座城的独有味道。老店主一边煮面一边说:“咱这城,每块砖都藏着故事,每碗面都裹着乡愁。”
春秋两季游襄阳最宜,3-5月繁花似锦,9-11月天高气爽。两天路线刚好:第一天逛襄阳古城、夫人城、仲宣楼、樊城古战场遗迹,傍晚乘游船夜游汉江;第二天赴隆中、米公祠、广德寺、习家池,晚上在城墙下吃顿地道美食,才算读懂这座“兵家必争之地”的独特韵味。
有次我在临汉门旁小馆喝黄酒,老板指着窗外城墙说:“咱这城,守得住岁月,藏得住故事。”我听了没说话,但那天晚上,风吹过城垛时,我真的信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