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据新华社报道,为更好地满足市民游客的旅游需求、提升游览品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19日发布通告,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正式实行免票政策,向公众免费开放。
一直以来,灵隐飞来峰景区都是西湖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据门票价格、年客流量等公开信息推算,该景区取消门票后,意味着每年要放弃上亿元的收入——乍一看,这笔账真的“很亏”。
然而,对于游客和杭州市民而言,这显然是个好消息:免票直接降低了旅游成本,外地游客可以更轻松惬意地走进灵隐寺、飞来峰,沉浸于千年古刹与古代石刻造像中;本地市民也能更加便利地亲近文化遗产与自然风景,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从以往的实践看,著名景点推出免票政策,往往会带来游客数量的激增,进而对景区管理构成一定压力。对此,灵隐飞来峰景区同步推出“实名预约、分时游览”方案,通过技术手段和精细化管理分散客流,这种方式既能让公众获得更高质量的游览体验,又能维护景区秩序,便于专程前来参观的游客更好地安排行程。
众所周知,这并非杭州第一次推出“免票政策”。2002年,杭州西湖宣布免费开放,不仅迎来了游客量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周边消费的加速升级,而且拓展了旅游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空间,综合效益远超门票收入。可以说,这一实践,早已为灵隐飞来峰景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进而言之,免票政策的推出体现了景区发展理念的转型。长期以来,不少景区过于依赖门票收入,由此带来的往往是一次性消费——门票卖出去,任务就完成了,至于游客的体验好不好、是否愿意二次消费,通常不在考量之列。实行免票政策,某种角度上也是在倒逼景区进一步“修炼内功”,挖掘潜力,用优质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供给吸引、留住更多游客。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景区“免票”带来的附加值,也不是票价收入能够简单衡量的。在旅游、休闲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一座旅游城市能否让公共文化资源触手可及,已经成为衡量其幸福感和宜居度的重要指标。仍以西湖为例——自全面免票以来,西湖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点,真正融入杭州市民的日常生活:清晨跑步晨练、傍晚散步、周末家庭出游……西湖早已成为杭州人生活的“背景板”。把公共文化资源打造成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放眼全国,近年来已有不少景区加入“免票”行列:有的推出“本省户籍居民免门票”政策,有的推出“一次购票 终身免费”政策,还有的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期间推出“免门票+超值福利”文旅优惠大礼包……这些举措其实都与当前旅游消费的趋势高度契合——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愿意为高品质服务、文化体验和情绪价值买单。也因此,越来越多的景区选择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内容经济”转型,尝试开拓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径。
让游客愿意来、愿意留下、愿意再来,是诸多城市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若景区“免票”能成为城市引流的入口,那么这样的尝试一点也“不亏”。
来源:中工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