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洲古镇。通讯员 摄
宋佳良
我认为:既有小家碧玉之美又不乏大家闺秀气质的古镇,非萱洲古镇莫属。
水是江南古镇的灵魂。如果一个江南古镇,没有水,没有活水,没有源源不断的江水,就算不得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
而萱洲古镇,不但有水,而且不是小溪小流,而是湘江!湘江傍着萱洲,日夜奔流北去。
有了湘江,古镇便有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景,有了“渔歌唱晚”的诗意,有了“逝者如斯”的哲思……尤其是它的下游大源渡水坝截流后,更是有了“潮平两岸阔”的画卷!
可以说,在湘江的滋养下,萱洲古镇兼具了“眉梢眼角藏秀气”的江南女子的美丽与“绝世而独立”的北方女子魅力。美丽而大气,这是萱洲古镇独有的特色。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花草”。就因为萱花盛开,所以取名叫萱洲。而萱花是古文化中无忧的代名词,是孝道的象征。
萱洲作为镇,历史也很悠久。明朝洪武五年就在这里建立集镇了。
从古河街沿着一条由紫砂岩石砌成的石阶慢慢往前走,这石阶一直通向湘江河的古码头。街道很窄,石阶很陡,两旁是林立的房子,房子挡住了阳光,抬头望天,只见一线天光。难怪这街道叫“一线天街”。房子大都是青砖黑瓦,瓦楞上有几株小草在风中摇曳,好像在诉说它往日的辉煌。
过去,萱洲因水运发达,曾是商贸重镇,是著名的货物集散地。这一线天街商贾云集,贩夫走卒更是络绎不绝。两旁都是茶楼酒肆,歌舞楼台,尽显繁华气象。如今热闹不再,盛宴散尽,只有这些古老的建筑还在坚守。
下到湘江边,街道一下便宽阔起来,路边有很多摆摊的老人,他们卖着本地的特产:菜籽油、水堇菜、地皮菌……他们不叫卖,不揽客,只静静地坐着,微笑着。
古码头伫立在江边,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呆在墙根下晒着太阳。石阶上的凹痕,像老人肩膀上的伤疤,这是千百年前商船纤绳磨出的伤口吧?
河水差不多与岸齐平。风起浪生,浪追着浪,浪打着浪,卷起一丛又一丛白色的浪花。河面很宽,像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么一个亲水的小镇啊,住在这里,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要幸福,因为河堤上就满是桃树李树和梨树,一到春天,萱洲古镇就淹没在花海之中了。
相对于欣赏花草,我更愿意寻找古镇的古意。
古意处处有。衡山窑青瓷残片散落在江岸,釉色如湘水凝碧,宋元匠人的指纹在胎土中依稀可辨。慈善堂遗址,静静地躺在现今的萱洲中学校内,成为古镇人民最温情的记忆。蔡侯殿是当地造纸行会为纪念蔡伦而建立的殿宇。如今蔡侯殿的大门和刻着“蔡侯殿”三个字的汉白玉石碑都被镇上刘武阳老人保存着,让我们还能窥见古代文明的辉煌。当年造纸用的湘江水如今依旧澄澈,而运输货物的木船早已被大型机船所取代。
最吸引我的还是刘锦公祠。它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湖南明清古建筑。它坐落于萱洲南部古河街,南侧是萱洲古码头渡口,坐北朝南,占地600多平方米。屋垛呈山字形,流檐飞拱,雕梁画栋,青砖黑瓦,两层楼房,楼板为木板。建筑面积624平方米,共22间房屋。
建筑依旧雄伟,但大门前的花纹雕刻已开始脱落,屋脊水槽雕刻的八仙故事图案开始模糊。祠堂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显示出疲态与龙钟的模样。但脊梁是挺直的,骨子里古风浩荡。湘江的涛声穿过祠堂雕花木窗,与祠堂里的香火缭绕成韵。我却站在“五世同堂”鎏金大字的牌匾前陷于沉思:人丁兴旺是古人孜孜以求的,有人才有世界,有子孙才有未来。
萱洲这位“佳人”,眉梢藏的不只是湘江滋养的灵秀,更有千年岁月冲刷出的坚韧。她的大气,既体现在包容湘江的惊涛、守护古老的建筑、记录过往的故事,更在于将遗迹中蕴藏的智慧与传承,化作照亮未来的微光,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古今交织中,读懂岁月的厚重与生命的力量。
来源:华声在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