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姑苏,秋意正浓。粉墙黛瓦间,几缕桂花的余香尚未散尽,与空气中弥漫的书卷气、烟火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平江历史街区独特的初冬韵味。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一场以“绿色”为名的文明新风,正悄然浸润着街巷里的每一个角落。
精细治理:当古巷遇见“新时尚”
垃圾分类,这件关乎民生福祉、城市文明的“关键小事”,在历史街区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空间里,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耦前住户结构多元,既有世代居住于此的老苏州,也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新苏州人、经营商户,生活习惯与环保意识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古街巷空间相对局促,对垃圾收集、清运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这项“新时尚”在古巷深处落地生根,成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与耦前别墅仁恒物业共同思考的课题。
为此,11月13日,社区与物业组建了一支由社区网格员、物业管家共同构成的“垃圾分类宣传小队”,决定利用上午的时间,对耦前别墅及周边区域的住户开展一次“敲门行动”,进行面对面的垃圾分类上门宣传与指导,旨在将政策宣讲送到家,将分类知识讲到位,将居民疑惑解到心。
“敲开一扇门,温暖一片心”
“您好,我们是社区和物业的,来跟您聊聊垃圾分类的事儿……”伴随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宣传小队的身影活跃在耦前别墅的里弄小巷。他们身着统一的马甲,手拿宣传折页和分类指南,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在耦前别墅一户入住的新苏州人家庭中,志愿者发现他们虽然有心分类,但对苏州本地具体的分类标准,特别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存在模糊认识。物业管家小姚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拿起桌上的一个榴莲壳,耐心解释道:“您看,像这种硬度大、不易腐烂的果壳,比如椰子壳、榴莲壳,就属于其他垃圾;而我们平时吃的剩菜剩饭、瓜皮果核才是厨余垃圾。”生动的举例瞬间化解了住户的困惑。志愿者还顺势介绍了社区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位置和时段,提醒他们注意投放时间。
共治共享: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这次上门宣传,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输出,更是一次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宣传小队在讲解的同时,也认真倾听并记录了住户们提出的各类建议和实际困难。有住户反映,有时下班晚错过投放时间;有商户提到,餐饮垃圾处理需要更专业的指导。社区和物业人员一一记下,承诺将汇总研究,寻求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耦前别墅仁恒物业的负责人表示:“作为服务方,我们不仅要做好日常的保洁和维护,更要积极配合社区,引导业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这次联合行动,让我们能更直接地了解业主的需求,后续我们会在垃圾收集点位的设置、清运频率等方面进行动态调整,提升服务品质。”
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的负责人则强调,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在于修复古建、整治环境,更在于培育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社区文化和居民素养。垃圾分类正是提升社区“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社区+物业’联动的模式,打通宣传引导的‘最后一米’,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共同守护好我们这片历史街区的洁净与美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