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时空同框!
西周玉鹅与“天鹅之城”的惊艳对话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胡晓萍
晨光中,一群白天鹅掠过黄河水面,翅尖撩开冬日的薄雾;与此同时,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展柜内,一件西周玉鹅静卧于丝绒之上,以千年不变的曲颈姿态,与窗外的白天鹅遥相呼应。
这是一场跨越3000年的时空和鸣——自然的精灵与文明的造物,在这座“天鹅之城”相遇。进入冬季以来,当第一批观鸟者在黄河湿地架起相机,虢国博物馆讲解员也开始了一天的讲解。今年白天鹅旅游季,三门峡迎来了比往年更盛的游客潮,人们在湿地公园与博物馆之间穿梭,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栩栩如生的玉鹅
青玉凝韵:千年玉鹅的时光密码
在虢国博物馆展柜内,这件出土于虢仲墓的西周早期玉鹅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往事。
“这件玉鹅质地为上好青玉,呈浅冰青色,局部受沁形成黄褐色斑,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虢国博物馆副馆长李清丽向记者详细介绍,“玉质温润细腻且呈半透明,采用圆雕工艺塑造出站立姿态,曲颈垂首,嘴巴半张,圆目微凸,双翅收敛,形态栩栩如生。”这件通长3.5厘米、通高2.8厘米的娇小玉器,两面以阴刻线精细勾勒出羽毛纹理,胸部的圆形穿孔印证了它曾是墓主人随身佩戴的挂件,也展现出西周工匠高超的技艺与智慧。
“它出土于棺内的殓衾之上,与墓主人贴身相伴,足见其珍视程度。”李清丽补充道,“西周时期玉器不仅是装饰品,更是礼制与道德的象征。这件玉鹅承载着古人对天鹅的特殊情感,代表着墓主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作为虢国墓地出土的1050件玉器中的精品,它见证了周代“以玉比德”的文明风尚。
文脉传承:从生态印记到文化符号
“玉鹅的出土,绝非偶然,它印证了三门峡‘天鹅之城’的千年渊源。”李清丽解读着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考古发现表明,虢国墓地共出土30多种300多件仿生动物玉雕,囊括北温带常见动物类别,而玉鹅的存在,证明3000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带生态优渥,天鹅已在此栖息,成为古人观察自然的灵感源泉。
《诗经》有云“白鸟洁白肥泽”,其中的“白鸟”便包含天鹅这一意象。李清丽介绍,古人崇拜天鹅的高洁优雅与凌云之志,将其形象雕琢成玉,而玉鹅出土于虢国国君墓葬,更说明当时天鹅形象已成为贵族阶层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庄子》“鹄不日浴而白”的特质描绘,到《史记》“鸿鹄之志”的典故流传,天鹅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而这件玉鹅正是早期天鹅文化的实物见证,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
如今,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万余只白天鹅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在三门峡10处栖息地越冬,野生天鹅宝宝的成功繁育,更成为生态向好的鲜活注脚。3000年间,天鹅从古人笔下的“白鸟”、玉雕中的精灵,化作城市的生态名片,完成了从自然生灵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展柜里陈列的玉鹅吸引了观众的视线
古今共鸣:博物馆里的文化盛宴
11月28日上午10时,虢国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在玉鹅展柜前,来自陕西的退休教师张先生已驻足良久。
“我昨天下午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观赏白天鹅,今天特意来看这件玉鹅。”他打开照相机里拍摄的照片,认真对比着文物玉鹅,“同样的曲颈姿态,跨越3000年却如此神似,这种时空对话的感觉太震撼了!”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据介绍,今年白天鹅旅游季期间,虢国博物馆日接待量创下历史新高。为满足观众需求,该馆特别推出“天鹅之约”主题活动,将文物解读与在地生态文化有机结合。“很多游客都是先去看过真天鹅,再来博物馆寻找文物中的天鹅形象。”该馆一位讲解员说,“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原本静态的文物变得生动而有温度。”
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该馆文创商店也迎来销售热潮。以玉鹅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备受青睐,其中玉鹅冰箱贴、丝巾等经常断货。“文创让古老的玉鹅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可以带走的记忆。”文创产品工作人员介绍。
匠心永传:传统工艺的当代启示
玉鹅的制作工艺至今仍令人赞叹。李清丽介绍,西周时期的玉器制作要经过选料、开料、钻孔、打磨、雕刻等多道工序,全部依靠手工完成。制作这样一件玉鹅,可能需要工匠耗费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精雕细琢。
与现代机械加工不同,古代玉雕讲究“以形就质”,根据玉料的天然形状和纹理进行创作。这件玉鹅巧妙地利用玉料的天然色泽,使黄褐色斑恰如其分地分布在鹅身,仿佛天鹅在水中嬉戏时泛起的波纹。
“当代工匠仍在从这些古代玉器中汲取灵感。”李清丽说,该馆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研究古代制玉技艺,不仅为了理解古人的造物思想和审美情趣,更是让3000年的技艺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
每年入冬时节到次年初春,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黄河之滨,在三门峡栖息越冬,形成全国罕见的城市生态风景线。“古代的玉鹅与当代的白天鹅,共同构成了三门峡独特的文化生态。”李清丽如是说。
暮色四合,湿地公园上的天鹅开始归巢,虢国博物馆的灯光次第熄灭。展柜中的玉鹅,依然保持着优雅姿态,继续它的千年守望。这件小小的玉鹅,如同一个文化信使,连缀起古代匠人的巧思与今人对美的追寻,也让三门峡“天鹅之城”的美誉,有了穿越时空的深厚底蕴。
夕阳西下,白天鹅的鸣叫声回荡在黄河岸边。那是来自3000年前的文明回响,也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当代乐章——历史从未远去,文明正在传承。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蔡仲鸣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