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这座就是万安桥,桥这边是剃头店,那边是竹匠铺……”自今天(11月28日)起,徐泾镇陆家角村陈列室以每周固定开放日形式免费对外开放,开放首日,村民们纷纷前来打卡,许多老人驻足画前,感慨这里重现了“老底子的时光”。
陈列室以“文化筑魂”为主线,通过“因水而生”“因陆而兴”“因产而盛”三大篇章,系统梳理徐泾镇陆家角从明代水乡聚落到现代新城的四百年变迁。“‘生、兴、盛’不仅概括历史纵深,也暗合陆家角发展的三个阶段。”工作人员介绍道。
万安桥:四百年文脉见证
万安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桥额刻“萬安橋”,一侧为“前明萬曆四年歲次癸丑里人萬倚建”,另一侧为“大清嘉慶十一年仲冬重建”,是村落的文脉象征。这座三跨石梁桥中跨约6米,边跨各约4米,桥台设七八级台阶。该桥曾遭焚毁和掩埋,后经抢救性保护得以存续。2025年7月,在徐泾镇“七一”党课中,万安桥以“被唤醒的历史”之姿重回公众视野,也成为本次展览的策展缘起。
陆我嵩:从万家角到陆家角
据《青浦县志》载,清初此地名“万家角”,因万姓富户得名。后万氏式微,村人陆我嵩(1789–1838)于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官至道台,遂更名“陆家角”。陆我嵩幼年多病而勤学不辍,七岁熟诵《论语》《孟子》等,在闽为官十三载,兴修水利、设立义塾,以“廉明勤惠”著称,终因劳顿卒于任上。其女嫁林则徐之子,二人素有文字之交。晚年著《无成录》,自叹“无成”,后人评其“无成之中亦见有成”。
陆家角村陈列室筹备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村中老人,查阅《青浦县志》《无成录》等原始史料,邀请画师绘制二十一幅作品,再现万安桥历史与市井生活。“因水而生”展区突出嵩塘(崧浦水道)作为宋代已载的水路要道;“因陆而兴”篇章呈现陆氏家族通过科举崛起,标志本地从经济繁荣走向文化自觉;“因产而盛”则展现陆家角从抗日根据地、物资枢纽到产城融合新城的跨越。
“我们不仅要展示历史,更要让村民找到归属感。”工作人员表示。陈列室中的展品历经多轮考证与本地核验,最终以“桥—人—村”为主线,构筑起一道连贯而深情的地域文脉长廊。
“浦东有个陆家嘴,浦西有个陆家角。”正如那句“一座桥,就是一条道”,陆家角之道,就是一座桥所见证和承载的发展之道。如今,随着徐泾北大型居住社区的落成,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天空万科广场崛起为区域商业地标,轨交17号线带来便捷通勤——城市更新的脚步不断加快,这片土地已成为徐泾镇不可或缺的“金角”。
记者:袁丹凤(名优基层)
摄影:袁丹凤(名优基层)
编辑:俞静彦
责任编辑:胡军军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