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西安断断续续住了二十多年,诗佛王维诗中的终南山去过多次,但对于秦岭与终南山的关系一直模糊。
这个周末,我与李老师到土门工人文化宫,参观了《大秦岭地质地貌摄影展》,偶遇到了参与拍摄的邵安红老师。聊了聊才知他曾是我上中专的老师,曾经两度爬珠峰。通过与他交流,才知道大秦岭分西、中、东三处。中秦岭,就是终南山。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西安蓝田县,名字也有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之称。而金大侠小说中的活死人墓、重阳宫等在鄠邑祖庵镇,有机会再去探访吧。
终南山风景区,则含有南五台、翠华山以及秦楚古道景区的终南山主峰。终南山的地理标志,就是终南山主峰、南北分界线处的山峰。终南山的人文标志,首推南五台了。因其位于陕西耀县五台山(即药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有大台、文殊、清凉、灵感、舍身五个小山峰,宋人《游城南记》五台的名字与现在略有不同:“南五台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峰卓立,故名五台。”
天已初伏,在树林中阴翳蔽日,十分凉快。山中有植物近千种,除了高大的千年古松,还有“特殊活化石”孓遗植物、观赏珍品七叶树、望春花等,可惜我只知其名,不识其花。“南山不老松”在文殊台与灵应台之间,有一处山路可下去几十米,枯枝虬劲,奇叶怪状,十分别致。
登山途中偶有休息点,有矿泉水、方便面出售,一杯热水2元,也有卖凉皮、漏鱼等小吃的,反正野外登山,吃啥啥香。颇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的诗意。
天下名山僧占多,终南山本是道教盛地,佛教东传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八大宗派,有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有的宗派祖庭或中心寺院分布在终南山。从南五台下山时,路过紫竹林寺,寺小来历大。据说大唐咸通四年,在长安留学的日本临济宗高僧慧锷从南五台请得观音像拟回国供奉,因风浪而不得行,于是在普陀山潮音洞处登岸,结庐供奉观音像,建“不肯去观音院”。也有说法观音像是从山西五台山请来的,还有一个说法来自安徽九华山。
查了一下资料,元代学者盛熙明《补陀洛迦山传》载:“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山,得菩萨像,将还国,抵焦石,舟不能动,望潮音洞默叩得达岸,乃以像舍于洞侧张氏家,屡睹神异,遂舍居作观音院。郡将闻之,迎像入城,为民祈福。未几,有僧,不知何许人,索嘉木扃户刻之,弥月像成,僧不知所在,金所奉菩萨像,即此也。”自古山西五台山,佛教文化要比秦岭五台山更为兴盛,“不肯去观音院”的观音像,极有可能来自山西。清代有诗曰:“亲从五台来,欲向日本去。普门名号遍十方,何必绘像图归计”。只要成就了普陀名刹,观音像来自哪里并不重要。
“不肯去”,既有禅意,也有诗意。齐己:“愁魂傍枕不肯去,翻疑住处邻湘娥。”韩愈:“日来省我不肯去,论诗说赋相喃喃。”王安石:“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底事春风来,留愁愁不住。”你品,慢慢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