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虎
初冬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江风吹在脸上,略带些寒意。我随采风组一行人,走出下关历史陈列馆时,天色已进入黄昏时分。我站在江堤护栏前,凝望江面上的美丽夕阳。夕阳将江水染红,我深思着:难道说这片红,是为南京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特地复制的红吗?倾刻间,我又好像听到了江涛卷起历史的声音,在心灵发出回响。
11月18日下午,南京市工人文化宫西南门小广场上,停放着一辆大巴车,来自各地区的资深作家、作协会员、文学爱好者,计50多人,陆续汇聚这里。是去冬游吗?不,这是南京市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主办,南京市职工作家协会承办的一场声势浩荡、阵容强大的“高举红色工运旗帜,谱写时代精神文脉”为主题的采风活动。车内满载人员,缓缓从文化宫广场出发,向着采风目的地方向驶去。
此次活动地点安排:南京市长江大桥、和记洋行旧址、煤炭港中共铁路地下党小组活动地、下关火车主题园、下关历史陈列馆、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我们采风人员在市职工作协主席卢云带领下,踏红色之旅,踩历史足迹,去寻找那历史文化根脉。
坐在车上,我一路心情难以平静。这里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见证哪些历史沧桑岁月的画面呢?此时,我的心哟,渴望一下就飞到心系所往之处,去探寻那红色地标“密码”。
首站到了气势恢宏的南京长江大桥,这让我记起小学课本上学到过的知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虽我途经过大桥,见过大桥多次,但对大桥的文化内涵尚缺少深层次的了解。眼前呈现的大桥,气魄壮观,很有亲切感,心中难免有些激动。远看大桥似一条长龙,横跨长江两岸,近观大桥如钢筋铁骨,撑起壮阔的江水。据导游孙老师介绍,大桥全长6.2多公里,上下二层,上层是车道,下层是火车钢轨道,有9个桥墩,10个桥洞。江面到桥高度为24米。其中:有四个桥墩,水底高低不一,建造时非常困难。桥钢架上使用的每一颗螺丝、铆钉,都是根据所需的大小型号,由工人们现场加工制作。大桥从1960年1月建造到1968年12月建成通车,历时8年。直到八十年代,此桥仍被评为优质大桥。这些细节知识,书本上是很难找到的。阳光下,桥腹部墙壁上刻有一首醒目的毛泽东诗词,导游又说,我来引读,大家接龙跟读。钟山风雨,大家齐声接句,起苍黄……一读一合,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二站到了“和记洋行”旧址地,虽无法进入,但在外围可见到办公室楼和厂房,房屋墙体呈黄色灰瓦。导游又向我们介绍背景情况。此洋行是英式建筑,1913年建的,属肉品加工企业,日产肉2万多斤,是亚洲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这里曾是南京工人运动会的发源地之一。听了这段历史,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工人运动会的伟大之举!
沿着曲弯道,走上江岸大堤,这条长线分别有:“火车站主题园、海军医院房屋、港口轮渡、大马码头、陈列馆”等地。南京老火车西站是通宁沪线,直到南京新火车站建成,方才废弃西站运行。导游手指江北岸浦口火车站方向,讲述了在浦口火车站的情况。说,朱自清写的《背影》散文,就取材于浦口火车站。他还讲了伟人毛泽东曾在这里发生过丢掉钱物的故事。
江堤风力较大,吹乱了人们发丝,吹动了衣角抖飘。尽管江风吹来有些寒冷,但没有挡住大家采风热情。一路上,导游举着小红旗在前引路,大家随后而行。每个人用配发的微型耳麦挂在耳上,聆听导游讲解每一个地标的历史和典故。走到港口轮渡,导游说,长江大桥未建之前,火车都是通过轮渡运载。火车分批运,先运火车头,后运车厢,一次三节,一趟趟运送对岸。轮渡不忙时,人要渡两个多小时,忙时迟渡的时间会更长。杨绛当年提着行礼箱就从这里过江,出国的。下关码头、侯船厅、民国电厂旧址公园、下关历史陈列馆等,都在这一线路上。我边走边看边想,仿佛我们在时光隧道中穿越,与历史地标交错,与历史文化对话。现场拍照声、说话声、风声融为一体,不断在江堤上回荡。
来到下关历史陈列馆内,墙体四周挂着图片文字,深感往昔那段岁月又浮现眼前。导游讲解了民国电厂设计者和负责电力管理者及运营一些情况。那时,百姓用户有一灯泡,收费一元二角钱,可供电八小时。这段历史小曲,已成为一段时光记忆。
每到一处,都是一段历史文化,一段岁月弥漫的历史故事。走出陈列馆时,天色进入黄昏,江上美丽的夕阳倒映在江水中,红彤彤一片,江水泛起无数颗耀眼的星光。从江涛荡起的声音里,我仿佛听到历史发出的回响。
一座金陵城,半部民国史。红色文脉之旅,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收获满满。在我心灵深处,让我记下了这座城历史文化的沧桑岁月,像读了一本历史厚重的书,受益匪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