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枣庄滕州,有个书院街,这里曾是清代道一书院所在地,也曾是民国时期重要粮库。滕州市正在悉心打造的山东省第一个县域公共品牌“滕粮善品”,其“脉”便缘于此、其“根”也植于此。
行走在青石板上,脚步发出空空的回响,像是叩问着那些个沉睡的年代。这声音让我想起余秋雨先生走在敦煌沙丘上的那种历史叩访——只是这里没有大漠孤烟,只有寻常巷陌里不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晨光恰到好处地斜照过来,把整条街分成明暗相间的条块。明处,是早起老者手中那杯清茶的氤氲;暗处,是青瓦屋檐下尚未褪尽的夜气。
这般光景,恰好印证了那句话:一半烟火,一半诗意。
“清”在粮所
城郊粮所的砖墙斑驳如史册。
我站在这里,忽然想起同治年间,曾国藩驻跸滕州时,就在这道一书院旧址上感叹:"天下事,莫先于粮储。"他抚摸过的石阶,如今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
那些斑驳的粮仓墙壁,何尝不是一部沉默的治世典籍?谷物的清香中,仿佛还回荡着他"清慎勤"的教诲。
这份"清",清在米粒的晶莹,清在为官的明澈,更清在历史深处那份永不褪色的责任。
“正”在书院
书院小学的读书声穿过晨雾飘来。
那些稚嫩的嗓音诵读的,正是滕州先贤张知寒教授毕生研究的墨家经典。
恍惚间,我仿佛看见这位儒雅学者,正站在教室窗外,欣慰地听着孩子们诵读《墨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让古老的墨家智慧在当代重生,让"兼爱""尚贤"的理想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这份"正",正学问,更正风骨。
“廉”在祠堂
王家祠堂的门槛很高,需要整肃衣冠方能跨入。这里是"铁笔御史"王东槐的祠堂,每一片砖瓦都在诉说着他的刚正不阿。
我驻足在"忠廉传家"的匾额下,仿佛看见他在鸦片战争的烽烟中,冒死直谏的身影。那些发黄的奏章,字字泣血;那些斑驳的朝服,寸寸丹心。
祠堂深处,他的塑像目光如炬,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清正之气。
这份"廉",是用生命书写的誓言,是穿越时空依然滚烫的赤诚。
“洁”在浴池
滕县浴池的水汽从巷口袅袅升起,像一首看得见的温暖诗篇。
走进这里,瓷砖上的莲花图案已模糊,拖鞋的声响却依然清脆。
水汽蒸腾中,我忽然明白:这不仅是身体的清洁,更是心灵的涤荡。当温热的水流漫过肩颈,所有的疲惫与尘埃都在这一刻消散。
这里没有身份的差别,没有等级的界限,只有最本真的人。
这一池清水,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触,让文明的传承有了温暖的体感。
暮色渐合,我该离开了。
回头望去,粮所的"清"、书院的"正"、祠堂的"廉"、浴池的"洁"都已化作万家灯火,在渐深的夜色里温暖地亮着。
这条街不长,慢慢走,一刻钟就能走完。
这条街很长,从明清走到今天,依然在行走。
在这里,曾国藩抚摸过的粮仓石阶、王东槐守护过的家国大义、张知寒传承过的文化薪火,与寻常人家的炊烟饭香交织在一起。烟火气与书卷香浑然一体,回答了那个永恒的问题——何为中国人,何处是吾乡。
你若来滕州,请在黄昏时分来书院街走走。那时的光最好,一半照着历史,一半映着人间。
(作者 梁立方 滕州市『善城书院』专家智库委员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