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谒徐偃王庙》
千载偃王庙,寂然保太平。
灵山溪水畔,幽竹密林中。
福地先人佑,祖荫后辈承。
往来皆信众,临殿沐香风。
(灵山徐偃王庙)
徐偃王庙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溪口镇灵山村,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徐偃王庙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后在唐元和九年(814年),由衢州刺史徐放重修,并请当代文豪韩愈以碑记之。庙旁建有景韩楼(现有遗址),韩愈“徐偃王碑记”尚存半截(现存衢州博物馆)。以当时计算(不计重修之前的年代),灵山徐偃王庙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这座庙宇与历史上的徐偃王(前992-前926年)有着密切的联系。
徐偃王,姓嬴名诞,字子儒。他是徐氏三十二代孙,第三十一位徐国国君,生于周昭王三十六年(甲子年)正月廿日己酉时(公元前992年)。出生时,他是一个血肉之球,其父母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将肉球丢弃在荒郊。当时,有一位独孤母养了一只名叫鹄仓的犬,它将肉球衔了回来,放在榻下。父母见此情形,觉得十分怪异,随后又将肉球扔到河边,鹄仓再次把它衔了回来。忽然,他们听到球内传来婴儿的哭声,便举剑剖开查看,发现是一个男孩儿。这孩子容貌端庄,声音平和,右手紧握无法展开。直到七岁时,他的右手才得以张开,只见掌中有肉纹,纹路呈现出“偃王”二字。
(神恩远播——徐偃王)
徐国在周初时处于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在东方称雄。据韩愈碑记记载,偃王执政时期,正值周穆王当政。当时,周朝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不得安宁。穆王畏惧偃王,于是承认偃王为东方霸主。偃王执政时推行仁义之道,摒弃恶行与纷争,其功绩惠及百姓。淮夷地区从混乱走向安定,社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然而,穆王昏庸无道,忌恨徐国的强大,于是密谋联合楚国讨伐徐国。据传,周穆王西巡狩到昆仑山,遇见西王母,于瑶池之上饮酒和歌,乐而忘归。听说徐国有乱,乘八骏之车,日行千里,进攻徐国。徐偃王心怀仁慈,“不忍心让百姓参与战斗,便向北退至彭城武原山下,跟随他的百姓多达一万余家”。韩愈碑又记载“有人说偃王为避战并非前往彭城,而是去了越城的角落,那里有一座遗庙在龙丘(即龙游)”。
徐偃王深受徐国百姓的爱戴,也得到周围诸侯的信任,后人对他多有赞誉之词。一代文豪韩愈称赞他“以国易仁”。宋仁宗评价道:“节凛严霜,心同烈日,万古称扬,伊谁能及”。宋高宗绍兴年间,徐偃王被敕封为“灵惠仁慈王”,后又被封为“灵惠仁慈灵济英烈王”,庙名也称作“仁惠庙”。元泰定帝敕封他为“仁惠昭灵圣德英烈大王”。
(徐偃王庙和观音殿)
灵山在姑蔑时期名为“泊鲤”,后来因为徐偃王为了保全百姓而南迁,“泊鲤”逐渐被尊崇为徐氏祖地。西汉末年,曾任江夏太守的徐元洎追寻先祖徐偃王遗踪,迁居于此,并建徐偃王庙。徐元洎也被尊为徐氏“过江始祖”,泊鲤山改名为徐山。又因百姓前往偃王庙祈福十分灵验,徐山便更名为如今的灵山。山脚下的泊鲤溪则改称灵山江,此后便成龙游“母亲河”。
龙游境内的东华山、湖镇、社阳、张家埠、锦溪等地均有徐偃王庙,而以灵山徐偃王庙为正宗,其他乡村也多建有偃王庙。每年正月廿日,各地的偃王庙都会举办庙会,以纪念徐偃王诞辰。
灵山徐偃王庙千百年来,历经各朝各代,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是徐氏后裔祭祀和纪念徐偃王的重要场所。到解放时,徐偃王庙仅剩下正门及戏台部分。1953年时,庙会仍在举办。1954年后至七十年代末,庙会废止。八十年代初,灵山人重建了徐偃王庙,并逐渐恢复了传统的庙会。1981年正月十九,灵山小学曾举办过一次灯会,迎灯队伍长达三四里,街道几乎被挤得水泄不通。如今,每年春季举办的徐偃王庙会,以及来自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徐氏宗亲在此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已成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列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灵山村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古朴的自然风光。村庄位于灵山江畔,背靠灵山,风景秀丽。这里不仅有徐偃王庙,还有许多其他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是游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徐氏历史的好去处 。
(配祭的毛令公——张巡)
令人疑惑的是,在溪口灵山徐偃王庙中竟然把“睢阳保卫战”的大英雄张巡当做毛令公祭祀?
就连龙游籍方志大家余绍宋也颇为不解,他在《龙游县志》中记载:“灵山徐偃王祠从祀之毛令公,相传即唐张巡,未知何以有此谓也?”
一种说法是,传说毛令公是徐偃王手下的一员侍从,但后人已搞不清他的来由。而张巡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最终战死,是忠义之士。可能因为张巡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徐偃王庙的祭祀者或修建者出于对忠义的推崇,将张巡与毛令公联系起来。
还有说法称,徐偃王的后人,时任衢州刺史徐放因仰慕张巡气志高迈,自古英雄惺惺相惜,便将张巡以毛令公的身份供在自己的祖庙里,与祖宗徐偃王共享民间香火祭祀,以示敬仰。但实际上,张巡与徐偃王相距千八百年,既非偃王部属,亦非徐氏宗亲,这种说法也存在令人疑惑之处。
倒是徐偃王庙里毛令公殿的简介,写出了传说的来源。安史之乱平定后,传说唐玄宗念张巡忠烈,追封其为“东平忠靖王”。并敕令“镇守南海灵山”。张巡英灵激动之余,竟未听清“南海”二字,一道灵光直奔灵山而来。话说张巡之灵来至灵山,无处安身,即投奔于徐偃王庙内。灵山一众善男信女感应到神明来灵,念其节烈,于是为之塑造金身,设立神位,从祀于徐偃王庙内,并尊称其为毛令公。这个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却也体现出百姓对忠义精神的崇敬。在民间信仰中,神明的来历往往经过口耳相传、不断演绎,逐渐与地方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信仰体系。毛令公虽身份成谜,但其忠烈形象与徐偃王仁义之风相辅相成,成为灵山庙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徐王亭)
(幽竹密林中)
(至仁至德毛令公)
(运气神)
(财神)
(徐偃王牌坊)
(万世蒙泽)
(福延东海)
(三尊佛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