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绕着高平转了个弯,把五千年的文明密码悄悄藏在了这片土地里。11月25日,山西高平迎来一场关于上古神话与当代价值的深度对话。三晋文化研究会专家郭庭荣、文投集团炎帝陵景区负责人李俊鹏以及神农镇景区和羊头山景区的工作人员纷纷围绕“探源炎帝文化,解读神话高平——构建山西上古神话体系的当代价值”,就学术成果转化、神话资源赋能文旅等议题各抒己见,让沉睡千年的神话传说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认个门:立学术标尺——
为神话传说找“根”立“据”
“学术上的神话不是随便编的故事,得有三个硬条件。”深耕三晋文化研究的郭庭荣,一开口就为神话研究划定了清晰边界。在他看来,构建山西上古神话体系,首要任务是做好“溯源正本”的学术功课,让每一个传说都有扎实的依据。
这三个硬条件,郭庭荣解释得十分明确:必须是叙述人类原始时代或演化初期的单一事件,传承者得信以为真,还得是远古族群集体创造并流传下来的。而高平的七大远古神话传说——炎帝获嘉禾、神农尝百草、朗公山仓颉造字、米山风神洞与蚩尤、丹朱教子造围棋、精卫填海、三嵕岭与大羿,恰好完美契合这些标准。
就拿炎帝获嘉禾来说,郭庭荣翻出了古籍佐证:《黑暗传》里写“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籽有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晋王嘉《拾遗记》也记载丹雀衔九穗禾,炎帝拾之种植。还有民间传说,炎帝见布谷鸟啄食谷穗,捡起的种子被风吹进石窝,是“神蚁”帮他把种子衔了出来,这些故事里藏着先民对农耕起源的集体记忆。
“神农尝百草也不是空谈,高平现在还有《神农本草》里记载的三百多种中草药,党参、黄芩、连翘这些都有。”郭庭荣说,神农靠“亲身体验”,一天尝数百种草木,最多时一日中毒七十次,靠茶叶解毒;还有天帝赐的赭鞭,鞭打草木就能显毒性,这些细节既体现神话的想象,也藏着先民辨药的智慧。
至于仓颉造字,郭庭荣提到高平的实物证据:朗公山有仓颉庙,永禄乡上扶、东庄也有,东庄村仓颉庙的石刻“受图创字”“六书始详”,分别对应灵龟负书的传说和指事、象形等造字方法,连仓颉的时代也说法不一——伏羲时、神农时、黄帝时,都能在当地传说里找到呼应。
“学术成果要转化,得先把‘神话—文献—遗址—民俗’的链条串起来。”郭庭荣建议,比如羊头山、发鸠山这些神话发生地,还有仰韶文化遗址,都可以结合考古和民俗调查,再编些通俗的读本,让更多人懂神话背后的文化,为文旅打基础。
向前看:找转化路径——
让神话“走进”生活
“咱们得让炎帝从‘神’变成‘身边人’。”文投集团炎帝陵景区负责人李俊鹏,一开口就说出了神话转化的关键。他所在的公司,负责炎帝陵景区、古香中庙景区运营,还管着仓颉造字遗存的清理保护,在他看来,神话资源要“守得住根,走得出圈”。
景区有明确的定位:羊头山做“新盖”,搞沉浸式体验;故乡中粮景区主打“人间烟火”,建“可感知的炎帝文化博物馆”。李俊鹏说,炎帝有两个夫人、四个儿子、三个女儿,精卫是最小的女儿,他们就把精卫做成“彩虹里的小女孩”IP,出了玩偶、文具这些文创,“年轻人喜欢,神话就传下去了。”
在文化内涵上,李俊鹏看重“从神话到精神的转化”。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的七大神话传说,有四个发生在包括高平的上党地区——女娲补天的改造自然、神农尝草的创新、精卫填海的坚韧、愚公移山的抗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在景区里不光讲故事,更讲这些精神,让游客有共鸣。”
李俊鹏还总结了神农文化的启示:知识来自实践,神农尝百草就是例子;科技创新要围着民生转,炎帝的功绩都是解决吃、穿、医的问题;文明进步要有人担当,炎帝牺牲自己为民,“这些我们都融在讲解、体验里,让游客不知不觉懂文化。”为什么神话“落户”高平?李俊鹏给出三点理由:高平有文献、有遗址、有民俗,三者高度统一,构建了可信的早期文明场景;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是文明初创时代,不是单一神话;从神话到精神谱系,高平是原型地。
“我们还试了‘文化+科技’,用VR还原炎帝耕种、辨药,让游客‘穿越’;搞康养产品,把中草药和现代康养结合。”李俊鹏说,最终目的是“让文化变经济优势,让老百姓受益”,现在景区带动了就业,当地农产品也卖得更好了。
想个招:踩实乡土路——
让神话长出“产业翅膀”
“神农镇的村名,好多都是神话‘变’来的。”神农镇工作人员,一开口就带大家走进了满是神话印记的乡村。在神农镇,23个行政村散布在52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间,2.1万村民的生活里,处处藏着炎帝文化的影子。
庄里村,是因为炎帝去世后在这里装殓,后来谐音成了“庄里”;换马村,是炎帝病重时换轿的地方。“不光村名,全镇还有110多通碑刻,从魏晋到清末,大多记着炎帝祭祀、陵庙修缮的事,还有10多处陵庙宫寝,凑起来像个‘活的炎帝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2015年羊头山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陶片、瓦砾,证明5000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刚好和炎帝时代对上。
这些文化资源,神农镇没让它们“躺”着。神农镇里围绕炎帝的“八大功绩”做文章,比如“始制耒耜”,当地做犁的工匠不敬鲁班敬炎帝,手艺还“传儿子不传女儿”;“日中为市”是炎帝立竿看影子定正午,让大家集中交易,现在镇上还能找到这种商贸雏形的痕迹。
文旅融合是关键抓手。镇里整合资源,打造了三个核心景区: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是4A级,这里有五谷畦,传说是炎帝种五谷的地方,还有青白二泉,北宋《太平寰宇记》都写了“羊头山为神农尝五谷之所”;庄里村炎帝陵景区也是4A级,有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还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连续办了十届拜祖活动;中庙村炎帝中庙景区是3A级,有“八坊三十六院”,能体验炎帝“削桐为琴、治麻为布、建房造屋”的功绩。
“团西村的炎帝寝宫、故关村的炎帝行宫也对外开放,游客能看‘前堂后寝’格局,赏清代木雕。”工作人员认为,现在的神农镇,是“文化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文化”,村民有的参与陵庙维护,有的开民宿做文旅,文化成了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搭座桥:挖精神内核——
让神话“活”在当下
“羊头山的每一寸土,都记着炎帝的功绩。”羊头山景区工作人员说,这些功绩不是传说,是有实物佐证的——景区里的碳化黍粒、古农具遗存,都证明先民从蒙昧走向农耕文明的历程。
更重要的是功绩背后的精神。羊头山景区提炼出四种:“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是炎帝试种五谷、造农具;“为民奉献的牺牲精神”,是他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是他推广稼穑不怕辛苦;“天下为公的团结精神”,是炎黄联盟促文明融合。“这些和女娲补天的担当、精卫填海的执着一样,是山西上古神话的精神根脉。”
景区里的遗址和碑刻,是神话的“硬证据”。神农城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石砌痕迹,五谷畦是原始农业“第一块试验田”,庄里村炎帝陵是华人寻根地,古中庙是元代木构祭祀场所,还有多通碑刻,北齐《羊头山五佛碑》写着“神农圣灵所托”,武则天天授二年的碑详细记着炎帝功绩,这些“石书”和天台山、发鸠山遗址呼应,构成了神话的地理坐标。
“神话还活在民俗里。”工作人员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炎帝庙会,蒸面羊、献嘉禾的习俗没断过;高平绣娘绣“黍穗纹”,遇旱有求雨仪式,还有海峡两岸的拜祖大典,“这些不是老古董,是老百姓日常的一部分,让神话离人不远。”
在文旅运营上,羊头山景区坚持“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起抓”。景区做了多条研学线路,“寻根问祖”“农耕体验”……学生来能了解文明起源,还能感受炎帝精神。“现在研学团队越来越多,神话里的精神,正变成年轻人能懂的力量。”
用科技、IP、产业让神话“活”起来
四位嘉宾的分享,从学术、乡村、精神、转化四个角度,画出了高平神话发展的蓝图。大家都觉得,构建山西上古神话体系,高平是核心之一;激活神话价值,要“学术有根、实践有路、精神有魂、创新有方”。学术要做扎实,用考古、文献、民俗串起神话链条;乡村要踩实路,让文化帮乡村振兴,惠及百姓;精神要挖深,让创造、奉献、进取的精神活在当下;转化要找对方法,用科技、IP、产业让神话“活”起来。
太行山下,炎帝文脉正长。高平的神话,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山西的宝贝。如今,高平正以文化为魂、文旅为翼,让神话从古籍里走出来、从遗址里“醒”过来,变成文化自信的底气、地方发展的动力。正如四位嘉宾所说,高平的探索,不仅为山西上古神话体系提供了样本,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有了“高平答案”。在这片土地上,神话的力量正书写山西文化的新故事。
来 源: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琪
责任编辑:王 淼
校 对:张晓燕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张临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