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这首诗是唐末诗人韦庄的作品,名为《西塞山下作》。提到西塞山,很多人都会想起那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至于西塞山到底在哪,可能就不知道了。西塞山位于湖北黄石,靠近长江南岸。三国时,东吴和曹魏在西塞山下开战,伤亡兵将的鲜血染红了山头。后世诗人,慕名前往西塞山往往是为了寻访古战场遗迹,阐发怀古之思。
据考证,《西塞山下作》是韦庄后期作品。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乘船游历长江,路过西塞山被雄奇景色吸引,联想到历史兴衰。韦庄祖上也曾显赫过,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韦庄前半生命运坎坷,他去长安应试科举的时候赶上了黄巢攻打长安。为了躲避转乱,他辗转多地。直到他年过五旬才登科中举,担任校书郎一职务。韦庄有感唐末乱象,游历西塞山古战场,已经无心欣赏美景,转为抒发家国情怀。
诗中写道,西塞山矗立在长江边上,长江水在山前流淌。江水碧蓝,好像染上了颜色,深邃而又神秘。天空上白云像棉絮一样轻柔饱满,散乱的云朵倒映在江水上。如此壮美的景色,让人觉得水面变成了天空。水天一色,在韦庄的笔下多么生动啊。他采用比喻的手法,让人对西塞山有了初步印象。
远方隐约可见孤立的山峰位于湓城北,天空上明月移动渐渐远去,挂在了云梦泽的南边。为什么韦庄突然提到了西塞山周围的景色呢?原因很简单,韦庄路过西塞山时坐在船上。他看到的景色跟陆地上看到的略有不同。从湓城北到云梦南,形成了一条运动轨迹,既说明时间流逝,也写出了前人没有注意到的景色。
按理说,写景到了这个程度完全可以抒情了。韦庄觉得还不行,看到了那么多景色都想分享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越细致,情感越能引发共鸣。傍晚时,江边百姓烧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扩散开来。韦庄似乎闻到了烹煮野菜的味道,让他想到了家乡。秋天的露水滋润黄柑,到了采摘黄柑的季节。眼前的烟火气,丰收景色,充满了生活情趣。当你以为韦庄沉湎于美好景色时,他笔锋一转说出了内心的忧虑。
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独自一人驾着扁舟再来一次,在靠近江滩的地方盖一座茅草房,住在芦花丛里。看似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表达向往隐逸生活。你细品,韦庄作为没落的世家子弟,怎么会真的想要归隐呢?要么是环境逼迫,要么是心灰意冷,才会找个地方避世而居啊。当他表达隐逸情怀的时候,恰好说明了李唐王朝气数将尽,韦庄心中的痛苦不知道如何表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