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初冬时节的广州依旧草木葱茏,珊姐姐循着南秀湖的粼粼波光再次走进越秀公园。作为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这里的五羊石雕、镇海楼早已是熟稔的景致,而此次专为探访广州博物馆而来,却在环湖的绿荫小径间,被两座低调的墓冢绊住了脚步。若不是那块泛着青苔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铭牌,我几乎要错过这处藏在绿意里的“皇帝墓”——明绍武君臣冢。
旁边一位也在看墓碑的老伯,见我认真在看介绍,笑着说:“这可是广州最寒酸的帝王陵”,我把目光停在墓碑上“明绍武君臣冢”六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上款“光绪癸未孟冬吉旦”与下款“粤东绅士重修”的字迹清晰可辨,墓冢坐东向西,只是一抔规整的黄土,被丛生的灌木与藤蔓环绕,旁边紧挨着南明抗清将军王兴的墓,同样朴素无华。很难想象,这里长眠的竟是一位明朝皇帝,以及与他一同殉国的十四位大臣。
这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鐭,隆武帝朱聿键的胞弟。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大明王朝的躯干轰然倒塌。但朱明皇族并未就此沉寂,先后在南方建立起多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隆武二年八月,执掌朝政的郑芝龙暗中降清,导致清军大举入闽,隆武帝在长汀被俘遇害,南明的希望再次陷入绝境。彼时的朱聿鐭正随大学士苏观生等人辗转逃亡,一路颠沛流离后,最终落脚广州。
起初,朱聿鐭并无称帝之心,甚至支持驻跸肇庆的桂王朱由榔登基。可朱由榔刚就任监国,听闻赣州失守的消息便吓得连夜逃往广西梧州,此举令广东官民大失所望。苏观生等大臣见状,决意另立明主以稳定人心。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五,在苏观生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人的拥立下,朱聿鐭在广州登基称帝,年号绍武,一个仓促建立的政权就此诞生。
这段登基往事,如今看来满是荒诞:因时间紧迫、物资匮乏,登基大典办得捉襟见肘。龙袍是临时从粤剧戏班借来的戏服,百官的朝冠也多是竹篾糊纸拼凑而成,朝堂之上甚至找不到足够的案几,大臣们只能站着议事。即便如此,绍武政权建立后,首要之事并非防备步步紧逼的清军,而是与肇庆折返的永历政权争夺正统。
朱由榔得知朱聿鐭称帝后怒不可遏,随即在肇庆登基,两个南明政权瞬间陷入对立。苏观生率先派兵攻打肇庆,双方在三水展开激战,绍武军侥幸取胜。捷报传回广州,全城张灯结彩,朱聿鐭君臣沉浸在胜利的狂喜中,日日设宴庆功,全然不知清军早已借着浓雾悄然逼近。
率领清军南下的是两广提督李成栋,此人深谙用兵之道,一路伪装成明军,避开沿途哨卡,直抵广州城下。顺治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趁夜色架梯攻城,城内守军毫无防备,广州城旦夕之间便告失守。清军入城后展开血腥屠城,昔日繁华的岭南商都顿时沦为人间炼狱。苏观生率领残兵拼死抵抗,经过一昼夜的惨烈厮杀,最终全军覆没。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回到府中,写下“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个血字后,自缢殉国。
城破之时,朱聿鐭曾试图化装成乞丐趁乱出逃,想投奔前线的绍武军主力。可刚到城门,便被清军认出身份,随即被囚禁于东察院。李成栋为笼络人心,曾派人送去饮食,却被朱聿鐭断然拒绝。他望着南方长叹:“我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人于地下!”最终趁看守疏忽,自缢身亡,年仅四十三岁。短短四十天,这个仓促建立的绍武政权,便在历史长河中画上了句号。
城破之后的广州城,弥漫着绝望与悲戚。百姓们既痛恨清军的残暴,也怜悯这些殉国君臣的气节。趁着夜色,几位老者偷偷收敛了朱聿鐭与苏观生等十四位大臣的遗骸,将他们合葬在城北象岗山北麓的流花桥附近。没有隆重的葬礼,没有陪葬的珍宝,甚至连一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只在坟前简单立了块木牌,上书“明绍武君臣冢”。这份来自市井的善意,成了这个短命王朝最后的体面。
此后的三百多年里,这座特殊的合葬墓在岁月中辗转迁徙。晚清时期,粤东绅士感念君臣忠义,于光绪九年对墓冢进行了重修,并立下了如今我们所见的这块墓碑。到了1954年,广州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象岗山一带被纳入规划,绍武君臣冢被迫迁至越秀公园的木壳岗。1981年,为了给更多游客提供凭吊的场所,墓冢再次迁移,最终定居在这片南秀湖畔的绿荫之中。
风穿过枝叶,在墓前卷起几片落叶。那些关于登基闹剧的记载格外刺眼:据说绍武政权建立后,苏观生为彰显威仪,一口气封了上千名官员,朝堂之上鱼龙混杂。因官服供应不足,许多新科官员只能穿着借来的戏服上朝,每逢议事,各色戏服齐聚一堂,竟像是一场荒诞的戏台表演。而在与永历政权的内战取胜后,君臣更是沉溺于庆功宴,对清军的动向毫无察觉,最终酿成大祸。
有人说,绍武政权的覆灭是必然的悲剧。大敌当前,他们不思团结抗清,反而执着于正统之争;国难当头,他们不想着整饬军备,反而热衷于追名逐利。这个仅存四十天的政权,似乎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闹剧。可当我再次凝视那抔黄土,却又生出别样的感慨。朱聿鐭虽无治国之才,却有帝王的骨气,拒绝苟活而自缢殉国;苏观生虽有决策失误,却以死践行了忠臣的誓言。在那个王朝崩塌、人心惶惶的年代,这份宁死不屈的气节,已然胜过许多苟且偷生的权贵。
不远处的南秀湖上,几位游客正泛舟嬉戏,欢声笑语顺着风飘过来,与这里的静谧形成奇妙的交融。越秀公园里从不缺历史遗迹,而这段仅四十天的南明史,就沉淀在这一抔黄土之中。大多数游客匆匆路过,或许只会觉得这是一处普通的古迹,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去探寻背后那段仓促又悲壮的故事。
临走时,看到几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着墓碑拍照,其中一人轻声念着介绍文字,语气里满是惊讶。或许正是这样一次次偶然的驻足,一次次轻声的品读,才能让这段四十天的兴亡史,不至于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这一抔黄土之下,藏着的不仅是十四具遗骸,更是一段关于忠义与气节、荒诞与悲壮的历史,在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记忆里,永远占据着一席之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