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蚩尤九黎城“踩花山节”现场。图/赵勇
山鼓、唢呐、芦笙、锣鼓声交织回荡,万余名身着节日盛装的苗乡儿女用歌声和舞步“点燃”全场……2025年4月28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蚩尤九黎城第十四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现场,苗族、土家族等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同唱“娇阿依”,共舞“踩花山”。
载歌载舞中,他们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节”上,唱响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共同见证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与时代新貌。作为武陵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彭水有苗族、土家族等34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31.8万人、土家族人口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7.6%。这里不仅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更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被誉为“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
这里山川秀美、文脉悠长——阿依河碧波荡漾,摩围山云海翻涌,乌江画廊如诗如画;蚩尤的传说在这里代代相传,“盐丹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在这片古老苗乡的土地上,李白、杜甫、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革命先辈书写着革命人生。
在彭水的绿水青山之间,乌江之水已将民族团结的诗篇吟唱了千年。这片土地上的晨曦暮霭,都浸润着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印记:苗家的银饰叮当作响,汉家的笔墨纸砚生香,土家的织锦流光溢彩……35个民族儿女宛如饱满紧抱的石榴籽,他们以世代相传的真情浇灌,让象征团结的石榴花在乌江两岸灼灼绽放,芬芳远扬。
2025年10月7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举行龙舟竞赛。图/赵勇
盐丹古道
——千年盐道上的民族交融
将时光回溯到2017年5月,彭水民族会场。伴随悠扬的苗族原生态民歌《娇阿依》,大型历史话剧《怀清台》缓缓拉开帷幕,将观众带回两千多年前的秦代。
“这部剧的创作灵感,源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古代涪陵县(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巴寡妇清的记载。”县黔中文化研究院院长、《怀清台》编剧李德胜介绍,“这位传奇女性依托郁山丹砂资源,成为富甲一方的实业家,也是司马迁笔下的中国第一位女实业家。”
据考证,巴寡妇清开采丹砂之地,便是彭水的郁山镇。
郁山镇被誉为“渝东南第一历史文化名镇”,古代曾是县、郡、州的治所所在地。西汉年间,朝廷在此设立涪陵县;三国蜀汉时期,在此设立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时期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隋朝在此设立彭水县;唐高祖时期置黔州。
古郁山所产的丹砂,装船走郁江入乌江再转长江外运,所以郁江古称“丹涪水”。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开头说:“涪陵郡……从枳(今涪陵)南入,折丹涪水。”中国近代民族史学家任乃强注:“丹涪水,今彭水县之郁江也。”
而与丹砂同样重要的,郁山还有另一项战略资源——盐。在古代,盐业是重要的经济命脉,是国之根本。
早在五千多年前,当地的濮人(苗族先民)就在郁山发现了天然盐泉“飞水井”,开启了取卤煮盐的历史。在巴族尚未立国之时,郁山所产的盐就已东济楚国、南入武陵、西供夜郎,成为古代西南地区重要的盐业基地。
如今,飞水井盐泉仍流淌不息,是西南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盐井之一。
“近年来,随着郁山古镇开发的推进,我们对涉及古盐场的相关遗址实施了抢救性发掘,不仅发掘了一大批商周、汉代以及唐宋时期用于制盐和盐业贸易的工具,还发现了一项重要的制盐技艺。”郁山镇党委副书记谭海波说。
这项技艺名为“泼炉印灶”,于清代乾隆年间改良,是中国井盐晚期制盐技术的代表,于2016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泼炉印灶’工艺流程大致分为输卤入池、泼炉印灶、掘灶制卤、入锅熬盐4个部分。”“泼炉印灶”非遗传承人代表刘运铭介绍,“这项工艺的发展,印证了过去郁山盐业的繁荣。”
盐丹产业的兴盛与水运交通的便利,不仅让郁山经济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形成了多种民族、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文化景观。
数千年来,濮、蚩尤、九黎、驩兜等数十个古代民族的后裔陆续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今天苗、汉、土家、仡佬等35个民族和睦共居的格局。
这种繁荣也为彭水在唐宋时期成为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朝廷在彭水设立黔中道,辖境北至湖北建始,南达广西凌云,西抵贵州毕节,东到湖南沅陵,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涵盖现今122个县(市)。
“彭水是重庆除主城区外,唯一在历史上设立过省级治所的地方。”李德胜说,“从唐至元,彭水作为渝、黔、湘、鄂、桂结合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持续繁荣了近两个世纪。”
如今,古老的郁山正在书写新的传奇——打造中国盐浴之都、创建盐业博物馆、引盐水养殖基围虾……千百年来,盐丹文化孕育的包容、开放与共生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交融故事的动人篇章。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蚩尤九黎城苗绣馆举行第三届彭水苗绣技能大赛。图/赵勇
文化共美
——时光淬炼中的文明互融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着一幅来自彭水的苗绣作品——《砥柱铭》,针线之间,流淌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2024年6月19日,彭水苗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寄来的馆藏证书。
“您的彭水苗绣作品《砥柱铭》,已被我馆收藏。”翻开证书,李绍玉将里面的字反复念了好几遍。
“《砥柱铭》由我和徒弟张小容运用多种苗绣针法绣制而成,耗时近3年。”李绍玉介绍,整幅作品用了上万米绣线,共407个字。
苗族虽无文字,却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其创世神话、迁徙史诗与生活智慧绣进衣袂裙摆,使苗绣成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2006年5月20日,苗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技艺正式步入国家文化保护的殿堂。10年后,彭水苗绣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时光回溯至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被贬至黔州(今彭水),居于开元寺摩围阁中。
三年谪居期间,他常与时任黔州少府监的杨明叔切磋学问、诗书往还。离开黔州前夕,他挥毫写下长达824厘米、共407字的行楷长卷《砥柱铭》。
900多年后,这幅作品创下中国书法拍卖纪录,也让彭水与这位文坛巨匠的缘分为世人所知。
“黄庭坚的《砥柱铭》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瑰宝。”李绍玉说,“我们用苗绣再创作,是对技艺的突破,也是让两种千年文化在针线间对话。”
如今,在近1000年时间里,彭水多民族文化非但未在时光中褪色,反而在“非遗进校园、苗歌润校园、技艺传匠心”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中,凝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编写《苗韵彭水》《九黎史诗》等校本教材27种,配套开发“土家吊脚楼里的工匠精神”等专题课程,建成民族文化特色课程23门;在全县98所中小学开设涵盖苗绣、蜡染在内的16门非遗课程,9万余名学生成为“小小非遗传承人”;将土家族竹铃球等14项民族体育融入日常课间活动,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11所、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特色学校3所;深入挖掘彭水民间音乐、戏剧、文学等特色项目,成功申报涵盖各民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0项。
课堂之外,彭水以“九苗”(苗绣、苗歌、苗舞、苗食、苗医、苗药、苗寨、苗城、苗艺)为主线,把各民族文化基因植入城市旅游发展肌理:串联阿依河、摩围山等景区,推出“旅游促三交+苗乡风情”精品线路,建成1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9个国家森林乡村;长桌宴一字排开,上百道“苗乡菜谱”里,三香、都卷子、擀酥饼被装进真空袋,成为可登机的“伴手礼”……
深耕文旅融合,让彭水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并在去年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县。2024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文旅产业占GDP比重超7%,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从黄庭坚笔下的“遍舞摩围,递歌彭水”,到今日苗乡儿女的“苗绣飞针、云端传歌”,彭水正让千年文脉在针线、书声、山风和数字光影里生生不息,绘就“文化共美”的时代长卷。
彭水县城。 图/赵勇
发展共赢
——绿色转型里的产业相融
夏日,种植大户谢刚会站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的红薯,心中早已算好一笔账:除去一年20多万元的雇工支出、约12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等成本,按照每吨900元的鲜薯收购价,她种的300多亩红薯年利润约有30万元。
在郁山镇铜锣村的耕地里,连片的红薯苗郁郁葱葱,如同为武陵山脉披上了一层绿毯。
小小的红薯,正成为彭水生态特色农业的“金名片”。
彭水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孕育出的红薯淀粉含量高、品质优异。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
事实上,早在远古时期,在彭水居住的苗族人民就有采食、加工块根作物的传统。老百姓将蕨类植物块根加工为淀粉长久保存,称为“都粑粉”;将都粑粉烙成大饼状裹紧切坨蒸食,称为“都卷子”。两百多年前,适应能力强、产量高的红薯被武陵山区乌江沿岸的彭水人大量种植。
然而,好产品也曾面临产业化难题。过去,一斤鲜薯仅能卖几角钱,虽然加工成晶莹剔透、口感软糯的苕粉后,价格可提高至十几元,但由于彼时彭水红薯精深加工规模有限、品牌建设不足,这一优质产品迟迟未能形成特色产业。
转变始于全产业链的构建。近年来,彭水着力完善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精心打造“彭水晶丝苕粉”品牌,全力打造“中国苕粉之都”。
2024年,彭水红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8亿元,“武陵山上种红薯,乌江河畔打粉条”的传统生产场景,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从苗族人民的采食传统发展为带动10万余户各族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小红薯正逐渐成为强县富民的大产业。
在彭水,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蓬勃发展的,不止红薯。
乔梓乡长寿村,青山如黛、绿水长流,这里负氧离子含量极高。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全自动生产线上忙碌作业,一箱箱“不老泉”山泉水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该公司拥有一条年产超1亿罐的全自动高速罐装水生产线,年产销规模已突破5亿元。
生态是彭水最大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之一。这片3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超65.6%,宛如翡翠织就的生态屏障;乌江、郁江等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彭水既守护青山长青、绿水长绿,也实现产业长兴、百姓长富,“绿水青山”与“团结进步”实现价值双赢。
清洁能源产业,是彭水绿色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彭水加快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构建高效、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型工业集群。目前,彭水境内已建设水电站26座,储备风电项目7个、光伏项目11个,页岩气、压缩空气储能等项目7个。
此外,彭水联合黔江、秀山、酉阳、武隆、石柱等多民族聚居区共同创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今年6月获批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生态产业的振兴,为彭水带来喜人变化,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各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居重庆市前列。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生态产业,从单一生产到全产业链发展,从为一域增光到为全局添彩,从苗族传统到推进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彭水正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这片绿色土地上的产业交融故事,才刚刚翻开精彩的序章。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蒙古村”,各民族聚在一起过端午节。图/赵勇
情感共通
——石榴籽内的血脉交融
2025年5月28日清晨,彭水鹿鸣乡向家村的晨雾还未散尽,苗族村民冉小红家的院坝里已飘出粽叶清香。
随着一声“包粽子咯!”的吆喝,一场汇聚多民族的端午家宴热闹开场——土家族的方鑫从后山采来鲜嫩粽叶,苗族姑娘宋玲燕备好传统“三香”食材,蒙古族大哥张宏端出拿手的肚包肉,汉族村民陈燕也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糯米粽。
不一会儿,长桌上摆满20余道各色佳肴:蒙古风味的抓羊排、肚包肉,苗家特色的“三香”,还有土鸡炖蘑菇、白糖蘸白粽……不同民族的村民围坐一堂,举箸共品,笑语盈盈。
位于武陵山深处的向家村,共有1900余名村民,其中蒙古族占1300多人。据村中张氏族谱记载,村民大多为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自明末清初迁居于此,已延续十六代,与当地的苗族、土家族、汉族同胞和睦共居、血脉相融。
“在我们向家村,不管是端午节还是其他节日,都是全村人‘一家人的事’。”向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远华说,“这桌‘团结饭’,从来不分民族、不分你我。”
这股温情,在两天后“漫”到了县城。
在彭水乌江西路,一场以“中华一家亲·非遗大巡游”为主题的端午盛会拉开帷幕。
民族团结方队身着盛装率先登场,民族音乐、舞蹈、服饰、体育、产业等方队依次行进——苗族银冠、蒙古袍、土家族西兰卡普织成流动的“民族彩虹”;芦笙、苗鼓、牛角号与《娇阿依》山歌共鸣;踩花山、傩戏、龙舞、狮舞等非遗项目沿街展演,引得数万群众驻足喝彩。
这场文化盛宴,是彭水近年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缩影。
彭水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纽带,将苗族“四月初八”、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串联成“我们的节日”系列,通过“中华一家亲·非遗大巡游”“中华一家亲·水润万物兴”等品牌活动,以及连续举办十四届的“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目前,彭水已成功创建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个市级示范单位,1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作为“世界苗乡”,彭水民族团结的旋律已然在国际舞台唱响:连续3年开展“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营活动,吸引法国、丹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名华裔青少年参与;蚩尤九黎城成功创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从向家村的团圆饭桌,到乌江岸的盛大巡游;从武陵山的层层梯田,到海峡对岸的亲切交流——在彭水,民族团结的故事被融入三餐烟火,绣入绚丽苗绣,更随着时代脉搏传向四海九州。
千山万水作请柬,籽籽同心绘新篇。新时代新征程,彭水各族儿女将如饱满的石榴籽,在时光浸润中抱得更紧,在岁月沉淀中情谊愈浓,让石榴情缘在乌江畔情根深种,落地生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