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滨海公路沿着台湾东海岸的中央山脉向南延伸,左边紧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早晨离开“知本”,仅在一个叫“大东山珊瑚珠宝馆”的地方停了一小时,参观了这里的珊瑚珠宝,其余整个上午都是在大巴上渡过,目的地是台湾最南端的“恳丁”。
延绵数百公里的滨海公路终于沿中央山脉走到了它的尽头,我们也终于到达了台湾岛最南端的“垦丁”。“垦丁”是一座生态公园,素有台湾岛天涯海角之称。公园由“鹅銮鼻”和“猫鼻头”两部分组成,有人比喻得很形象:台湾岛像一只白薯,“鹅銮鼻”和“猫鼻头”好比白薯尾上长出的两枝嫩芽。
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垦丁”公园,位于台湾版图的最南端。它南对巴士海峡,东靠太平洋,西临台湾海峡,三面靠海。地理上属于热带性气候区,终年气温30度左右,非常适合热带植物生长。据说这里的海中,珊瑚资也非常丰富。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垦丁”独特的生态景观。
“垦丁”公园的“鹅銮鼻”和“猫鼻头”互成犄角,位于半岛两端。“鹅銮鼻”相传清光绪年间有内地人来此垦荒居住而得名;“猫鼻头”则因有一座珊瑚礁很像卧着的猫而得名。“鹅銮鼻”是中国南海与太平洋往来的咽喉航道,“猫鼻头”则是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的分界点。
“鹅銮鼻”和“猫鼻头”的中间位置,矗立着一座白色灯塔,名叫“东亚之光”,塔高18米。灯塔建于1882年的清光绪年间,据说是方圆数百海里最大的灯塔。灯塔灯光每隔十秒闪亮一次,数十里之外可见。灯塔的院内有一座灯塔博物馆,馆内有曾任台湾省主席陈诚的题词“鹅銮鼻灯塔”条幅。
徜徉在“垦丁”生态公园,站在“鹅銮鼻”和“猫鼻头”的尖尖上,面对浩瀚的巴士海峡,左右抚看着太平洋和台湾海峡,真有一种置身于天涯海角的感觉。据说垦丁的位置与香港和澳门在同一纬度上,正前方300海里处就是菲律宾群岛。
关于此地为什么叫“垦丁”,看了介绍才知道。早在清同治时期,这里曾是流放壮丁的地方。一批批壮丁被发配到这里,垦荒种地,于是便得名“垦丁”,一直沿用到今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