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泰山,星辰未隐,山涧还浮着薄雾。挑山工的脚步声已回响在石阶上——他们扛着百斤重担,扁担吱呀作响,像在丈量时间的刻度。一位老挑工歇脚时擦拭额角的汗珠,笑道:“山不催人,心自催。脚步实了,峰顶自会来寻你。”这话里藏着的,是齐鲁大地上最朴素的哲理:不争朝夕,但求寸进。
这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悟一脉相承。圣贤登山,不为征服高度,而为俯察自我。如今站在十八盘仰首,陡峭天梯如命运横亘眼前。可你若细听,风中有古人的低语:每一步的艰辛,都在垫高生命的视野;每一刻的停顿,都是为了更清晰地听见内心的声音。
泰山封禅,是华夏最庄严的仪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从秦始皇立碑铭功,到汉武帝种下柏树,前后有七十二位帝王在此祭天,每一代都在山石间留下信仰的刻痕。
夜色中的碧霞祠灯火温润,像一位慈母守护着山峦。若你静立片刻,或能听见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鸣:挑山工的喘息与帝王的祷祝交织,支教教师的粉笔声与封禅礼乐共鸣。这或许就是泰山的魔力:它让渺小个体与浩荡历史在此相遇,让每一段攀登都成为文明传承的隐喻。
此刻山风拂过南天门铜铃,清脆声响漫入云海。泰山从不言语,却让每个遇见它的人,都在石阶上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主播 刘宪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