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去承德参加一个档案研讨会,顺便去了一趟双塔山。
双塔山是承德十大景之一,从承德向西行10余公里,便可到达。
双塔山因在山顶之上有两个并立的像塔一样的石柱而得名,现为双塔山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
从远处看,双塔在山峦之上,一高一低,并肩而立,宛如一对恋人,在互诉情思,那脉脉含情的神态,那忠贞不渝的厮守,那永久不变的情缘,令人生发无限遐思……
进入公园门,沿山路缓缓而上,抬头向前方望去,只见路窄陡险,蜿蜒而上;两塔立于山巅,拔地而起,擎天直上,像两把利剑,刺向云端,悬在空中,一股强大的压迫之感从头袭来,总觉它随时都会翻倒滚下,奇险威慑之势,叫人捏一把汗。愈往上走,愈显奇绝。快到塔身之下,仰头向上再望,似天在转、地在旋,让人眩晕,越发加重心里的那份担心。其实,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关于双塔,承德人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便会欣赏到不同的奇观。从东北方看,两峰好像一男一女两位老人的头,背靠在一起,女的头戴僧帽,嘴角微撅,男的光头,闭紧的嘴角下垂,显然老两口是在生气,双双又难以割舍;从正北方看,男人的头隐去,两峰合一,成为一个挽髻的女人头,脸朝东,髻朝西;从西北方看,原男人的头、鼻部,女人的髻则变为一个顽皮的猴子脸。是听人说了头脑中已有这种定式,还是确实是这样,从这几个方位细细观看,诚如承德人所说,不仅能观看到这奇妙的景观,而且还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说不定这里边又饱含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呢。
双峰的顶端各有一个塔形建筑。高一点(西塔)的山峰上的塔形建筑,大概破坏严重,不很明显;低一点(东塔)的山峰上的塔形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十分显眼,是用青砖修造。
这两个塔是千古之谜。在这绝壁之上,是何时何人所修?修它何用?是怎样攀上去的?现在塔内有何物?都无从知。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庚戊,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零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携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据《承德旅游景观大全》说:“纪晓岚所记是否真实,是否真的曾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无法考证。”
好在,承德有关部门,在较低一峰的一侧,修建了螺旋式铁悬梯,可登临视之。
我曾登梯而上,亲临观视。在这一峰项端,周围长有杂草,散有青色的大方形砖块。正中间用大青砖修建的塔,高约六尺,现已歪,上有裂缝,塔内有一神龛,中供一两尺高左右的一个石人像,当地人说他是王老大仙。神龛前面有一条三尺长、半尺宽左右的石几,几上有一石香炉。如果不是因为后人因纪氏记载而制作,那就与纪氏所记基本一致。看石像、石几、石香炉等,年代久远,是原物的可能性很大。
悬梯只有一面,没有通往西塔的塔顶的梯面,不敢跃过。两塔相距也就几米,从悬梯上能看到西塔的塔顶。塔顶上建的那个小塔,破损倒塌,一堆乱石,基本没有塔的形状,周围也长满杂草,散有青砖。
登上悬梯,梯在摇晃,在半空之上,向下望之,胆战心惊,不敢多留。
悬梯上面,有人在那里备了香表。凡登此塔者,基本都要给王老大仙烧香火以求平安,还可求仙药,说是很灵验。至于仙药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因为上面地方过于狭小,为安全起见,不让人久留,匆匆之间来不及做这些。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安忠和先生查阅大量资料后,证明该塔是辽代太子耶律吼之墓。真实与否,当时,尚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考察证实。但这塔顶之上的两个小塔是契丹所建,已被学界定论。
据承德有关部门讲,当年搭建悬梯就是为了考证研究两座小塔,待考察论证清楚后,便要将悬梯拆除。所幸,我去之时,正好赶上还没有拆除,允许人员上去参观。
时隔这么多年,不知研究得怎么样了,我没有专心于此,也没有再去过那个地方,实在不得而知。不过,最近刷看一些旅游主播发的有关双塔山的视频、又有意看了看一些资料,那悬梯已不在,想必为保护文物早已拆除,两塔上的小塔形状清晰,想必早已研究清楚,重新修复。
双塔山公园内,有20多处景点,奇峰异石都处皆是,花草树木满山遍野,高山湖水波光鳞鳞。珍禽成群,鸟语声声,置入其中,似在仙境,让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