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如”古语意为去,“皋”意为水边高地,“如皋”即“去水边高地”之意。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如皋儿女在这片水边高地创造了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古色、绿色、银色、红色和金色“五色如皋”的美誉。
金秋时节,徜徉于江苏如皋城乡,触摸五色如皋的脉动,感受不一样的精彩。
水绘园:红梅照影处的家国长歌
金秋的如皋,水韵与文脉交织成"五色"画卷。循着"去水边高地"的古意探幽,水绘园是最动人的注脚。这座因冒辟疆与董小宛而生的园林,以洗钵池为心,引江河入园,不设垣墉,水脉漫展如半塘灵秀。园中修竹、金桂、兰草间,那株二人共植的红梅最是倔强——董小宛初遇冒辟疆时,便与他在此"看片石孤云、弹琴品茗",将八年光阴酿成"不弃不离"的诗意。
可风花雪月背后,藏着更炽热的魂。董小宛病榻前一句"异日幸生还,当与君敝屣万有,逍遥物外",劝冒辟疆守民族气节;冒辟疆身为"明季四公子",与复社诸友撑起晚明风骨。他们的故事与《桃花扇》里侯方域、李香君的双璧辉映,水绘园的竹木树石间,流淌着与秦淮名剧同频的气节。
园东浯溪桥畔,藏着冒辟疆的精神原乡。此"浯溪"遥指湖南祁阳,那里有元结隐居抗贼、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的崖壁。冒辟疆遥望的不仅是山水,更是"盛德之兴,山高日升"的家国理想。洗钵池烟水苍茫处,他或许正以桥为镜,照见自己与古贤同频的赤诚——这园子,原是爱与义的共生体。
定慧寺:北向山门里的千年智慧
距水绘园不远,定慧禅寺的"回"字格局静卧古城东南。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千年古刹,因"水环寺、楼包殿、山门北向"的独特形制,被陈从周誉为"全国独具一格"。山门为何朝北?三个传说串起如皋的烟火与风骨。
一说与孙大圣相关:取经归来时,悟空指认此地为其变土地庙处,唐僧遂令"旗杆北立、庙门北开",既存猴儿纪念,亦逗二郎神再辨真假;二说与明代僧人性乾有关:为兑现"修天下无双寺"的诺言,他将山门北向,以"背阴而立"的巧思让檀香木主人叹服;三说最壮怀——明嘉靖倭寇犯境,城区扩展后原南门逼仄,为利军民出入,万历年间改门北向,形成"北玉带河、南濠河"的护持格局。
三则传说,道尽如皋人的灵动与坚韧。山门北向的不仅是庙宇,更是直面风雨的智慧:或借神话寄趣,或用巧思履约,更以变通护佑民生。千年梵钟里,藏着一座城"顺势而不失本真"的生存哲学。
李渔:烟火里的生活诗学
若说水绘园是雅趣,定慧寺是禅意,李渔则为如皋添了滚烫的烟火气。这位生于如皋二十余年的"生活美学家",被当地人笑称为"比明末四公子更有趣的名士"。
在如皋的宴席上,"西施乳"捞饭是绕不开的话题——雄性河豚精巢拌米饭,"鲜香Q弹,眉毛落光"。这"西施乳"之名,正是李渔的手笔。他论饮食堪称绝唱:"秦淮虾太嫩忌猛火,太湖虾偏腥需料酒",连"打秋风"这般俗语,也被他称作"打抽丰",活成市井智慧的代言人。
李渔的魅力,在"活色生香"四字。他组戏班、编剧本、教唱腔,妻妾婢仆随行"打抽丰",布衣走台赢"三千珠履"喝彩;他琢磨犀角杯比金银更雅致,把日常过成美学实验。更难得的是,他以一人之力养几十口人,婚姻、生育、就业皆成文章,活成"烟火气爆棚"的风景。如皋人笑言:"祭出李渔,便握了招财进宝的流量密码。"
从水绘园的红梅到定慧寺的北门,再到李渔的"西施乳",如皋的"五色"里,有爱情的炽烈、信仰的厚重,更有生活的鲜活。这水边高地,原是把千年岁月熬成了一盏温热的茶——初尝是古雅,细品是风骨,回甘是人间至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