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街,名字里就刻着生计的印记。从地图上看,它并不长,街巷本身与“劳动街”车站还有些距离。
常听劳动街夜市名号响当当,实际街巷如何?好久没逛街,再去街头走一走。
先说感受:慢悠悠晃了一圈,相机满了,肚子也满了。
高架桥、新楼盘和改造的围挡夹道而立,美食的烽火却从未熄灭——川湘的泼辣、烧烤的浓烈、家常的慰藉……在此狭路相逢又彼此勾芡。
循着导航,找到劳动街。不对啊,怎么如此安静?
自建房和居民楼错落而生,幽深小巷,树木繁茂。
和我印象里热闹的劳动街迥然不同,也与我听他们说起的劳动街不一样。
15 年前,阿静从博乐来到乌鲁木齐,就住在劳动街附近。每天下班就喜欢去夜市逛逛,有时候什么也不买,也觉得够热闹、够放松。
还听家住长青四队的小伙伴说最爱劳动街夜市的炸鸡架,还反复安利我一定要去买三三子肉夹馍。
所以热闹的劳动街在哪?踌躇之余,我遇见了丁奶奶。丁奶奶是安徽人,30 年前和老伴儿来到乌鲁木齐。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废物利用”,把废床单裁成布条儿留着家用。
我问起劳动街,丁奶奶立马笑我是不是以为自己找错了路。
“没找错,这儿就是劳动街。只不过这片儿都是居民区,要找热闹的劳动街得去家乐福那边,有夜市。”
从地图上的劳动街,行进到“劳动街”公交站牌。这一路,舌尖来了个“三重奏”。
一是,川菜馆子里的一口辣。
在劳动街开了足有 20 个年头的老店不多,平辉川菜馆是其一。“店名儿是我和爱人名字的组合,从开店就叫这个名字了,没换过。”老板程大姐笑盈盈地给我说。
从程大姐的父亲 30 年前自绵阳来新疆,到她和爱人也来此安家落户,到如今她的孩子也在乌鲁木齐,也算是“疆三代”。
虽然不常回老家,但程大姐和爱人烧的一口川菜,却足够地道。炝炒的青椒肉片并不油腻,青椒脆生生的,带着清甜。肉片肥瘦相间,微微流油儿,配着米饭刚刚好。
再来一份经典的川菜——鱼香肉丝,同样不油腻但香味儿足,值得一试。
二是,在煲里炖出来的一口香。
同在劳动街,和平辉川菜馆颇有渊源的还有这家——双红煲仔。
双红煲仔的老板是平辉川菜馆程大姐的姑姑,“亲戚店”名符其实。这家比平辉川菜馆早开业几个月,到今年也刚好是 20 个年头儿。
店里生意火热,一到饭点儿就得排号。一份豪横的狮子头煲,一份精巧的梅干菜煲,各有千秋。
砂锅端上桌时,梅干菜的酵香先钻进了鼻子,肉片厚实入味儿;狮子头一共 4 个,饱满有光泽,汤汁十分充足。尝一口,咸鲜、脂香混在一起,焦脆处还挂满了肉汁结晶,满足!
三是,烤得冒油的一口鲜。
开在劳动街的良军烧烤,也算得上是乌鲁木齐的烧烤届“台柱子”。烤肉、蘑菇、韭菜……质朴食材经过烧烤,也会变得销魂不少。
新疆人的经典吃法儿,就是用一片馕裹住烤肉,口感层次更为丰富。
配一口热茶或是一口酸奶,一冷一热,都别有风味。
尝过舌尖的“三重奏”,还有些经典美味向我招手。喀什的鸡腿、阿图什的拌面,路对面的河南胡辣汤、城市老店霍德烤鸭……通往劳动街的路上,劳动的怕是只有消化功力倍增的胃~
白日里的劳动街夜市,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冷清。
到了黄昏后,则人头攒动,热闹生香。
13:00
21:00
当暮色吞没大楼的玻璃幕墙,烤肉坑腾起的烟雾里,打工人也换上轻装,向各路排队小吃出动。
总是排着队的三三子肉夹馍;现炒的炒饭摊儿,老板见我拍照愣是多抡了好几勺摆 Pose ;还有“牛魔王”唱着歌卖牛排……每个摊儿的食材,都码得整整齐齐,等候食客光临。
你若问我哪家的最好吃?我答不上来。
一个摊儿接一个摊儿,一种香气混着另一种香气,看不过来,也闻不过来。
用一天一天慢慢尝,或许才是正解。
当主干道承载着城市的飞驰,这条喧嚷的小巷则在夜色沉降后,用油锅的滋响,和我们放下忙碌,一同生活。
它们不那么精致,也无所谓摆盘,但就是这样的节奏、这样的味道,才有滋味儿。
一边走,一边吃饱,尝好了劳动街的味道,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看似老旧的街道仍存在于城市之中。
它告诉我们:吃下去的日子,才是真真切切的生活。
作者:韩雨琪
图片:韩雨琪
编辑:许瑞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