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心里对南京的印象就三个关键词:“中山陵”“夫子庙”“江南菜齁甜”。作为土生土长的铜川人,咱见惯了黄土高坡的开阔,吃惯了咸辣过瘾的耀州面,总觉得南京就是座挤满游客的江南古城,潮湿又娇气。结果全家逛了十天,好多事儿都超出预期,回家越合计越觉得 “没逛够”。
第一件事:南京的交通,比想象中 “省心” 太多
出发前最怕大城市堵车,心想十天下来不得一半时间耗在路上。毕竟咱铜川市区开车二十分钟能绕三圈,南京可是千万人口的大都市。
结果一落地就发现,公共交通比自驾香多了。
本来纠结选哪个火车站,本地朋友支招:南京站离主城区最近,地铁 1 号线直达市中心,打车到夫子庙才二十块。
南京南站是高铁枢纽,看着大但换乘超方便,出站直接坐地铁 3 号线,去老门东、总统府都顺;南京北站还在完善,尽量别选。
最惊喜的是景区专线,去牛首山根本不用愁,地铁 S1 号线转 G70 路公交直达门口,2025 年新开通的 G72 路专线更省时,单一票价才 2 块钱。
禄口机场出来还有直达牛首山的直通车,提前在小程序买票,省去转车麻烦,对带老人孩子的家庭太友好了。
市区游玩更灵活,地铁线路密得像蜘蛛网,热门景点基本都覆盖,高峰期虽然挤,但比堵车快多了。
老门东、夫子庙周边适合骑共享单车,青石板路旁边就是秦淮河,吹着风逛超惬意,就是早晚高峰别往新街口、鼓楼的桥上凑,堵起来能让人急得拍大腿。
火车站、机场出来,直接扫网约车或坐正规公交,别理拉客的黑车,轻则绕路重则加价,咱铜川人实在,可别吃这亏。
第二件事:南京的历史,不止 “中山陵 + 夫子庙”
出发前总觉得南京的历史,无非就是课本里的中山陵和电视里的夫子庙。
结果一逛才知道,这座城的每块砖都藏着故事。
中山陵的台阶是真多,爬得腿肚子发软,可站在祭堂前俯瞰南京城,看着蓝天下的琉璃瓦,想起孙中山先生 “天下为公” 的嘱托,心里瞬间肃穆起来。
排队进陵门时,原本吵吵嚷嚷的游客,走进墓室都自动放轻了脚步。
夫子庙的秦淮河确实热闹,画舫穿梭,灯笼高悬,可往里走几步,藏在巷子里的乌衣巷才真让人惊艳。
白墙黑瓦,青苔爬满石阶,“旧时王谢堂前燕” 的诗句就刻在墙上,没有喧嚣,只剩岁月沉淀的安静。
更意外的是那些小众历史遗迹。
玄武湖旁的武庙闸,看着就是个普通水闸,实则是明代的 “水利神器”,铜闸的榫卯设计连现代人都佩服,600 多年了还在发挥作用。
溧水的胭脂河更震撼,朱元璋下令 “焚石凿河”,数万工匠花十年劈出 7.5 公里运河,两岸红岩如胭脂,站在天生桥上,想象当年漕运繁忙的景象,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智慧。
还有朝天宫的红墙黛瓦,秋天满院银杏金黄,不愧是 “金陵第一胜迹”;甘熙故居的青砖小瓦,是中国最大的私人宅院,逛着逛着就像走进了明清时期的南京街巷。
随便一条老巷,可能就是当年的王府旧址,随便一座老庙,都藏着几百年的传说,比咱铜川的耀州窑遗址多了几分江南的温婉厚重。
第三件事:南京的吃,不是所有菜都 “甜到齁”
作为无辣不欢的铜川人,出发前最担心的就是南京菜 —— 怕一口下去甜得发腻,十天下来得靠泡面续命。结果一吃才发现,南京美食的包容度远超想象。
第一顿早餐就被征服了:芳婆糕团店的乌饭包油条,7 块钱一份,糯米裹着咸香的油条,一点不甜;6 块钱的糖芋苗,甜而不腻,桂花香气扑鼻,连不爱吃甜的老爸都连喝两碗。
中午吃李记清真馆的锅贴,12 块钱一盘,外皮酥脆,内馅咸鲜多汁,配一碗 14 块的牛杂汤,妥妥的北方胃友好餐。
最惊喜的是皮肚面,本以为是清淡的汤面,结果上来满满一大碗,皮肚、猪肝、香肠、青菜堆得像小山,汤头鲜咸,还能自己加辣油,完全符合咱铜川人的重口。
老门东的蒋有记鸭血粉丝汤,鸭肠、鸭血新鲜嫩滑,汤味醇厚,一点没有腥气,配上刚出炉的梅花糕,甜咸搭配刚刚好。
当然也有甜口菜,比如堂屋老南京菜馆的盐水鸭,皮白肉嫩,带着淡淡的甜香,店家还贴心标注 “南京菜有点甜”,提醒北方朋友酌情点单。
不过大多美食都能自由选择口味,街边小吃摊老板会主动问 “要不要加辣”,完全不用怕吃不惯。
南京美食还特实惠,小吃基本都在 10-20 块,家常菜馆人均 80 左右,一家人点三荤两素加汤,一百多块就能吃得饱饱的。
避开夫子庙主街的网红店,往巷子里钻,找本地人扎堆的老店,味道正宗还不坑人,比如徐建萍汤包店的招牌汤包,16 块钱一笼,鲜得掉眉毛。
第四件事:南京的物价,大城市里的 “性价比之王”
出发前以为南京作为一线城市,物价肯定高得吓人,酒店上千、吃饭人均几百。
结果十天逛下来,发现物价对北方人太友好了,比咱铜川的消费水平高不了多少。
住宿方面,市区的经济型酒店,比如如家、汉庭,环境干净整洁,标间 200-300 块就能拿下;稍好点的连锁酒店,带早餐、有停车场,400 多块就能住得很舒服。
如果想省钱,住地铁沿线的酒店,比如河西片区,虽然离景区远点,但交通方便,价格能便宜三分之一,晚上还能就近吃地道家常菜。
唯一要注意的是热门景区周边,比如中山陵、夫子庙附近的酒店,节假日价格会翻倍,尤其是周末,建议提前一周预订。
像牛首山景区附近的民宿,旺季可能涨到 600 多,不如住市区,坐专线车过去,门票加车费比住景区还划算。
吃饭就更惊喜了,除了小吃便宜,菜市场的物价也很亲民。
在科巷菜场买水果,橘子、柚子比铜川还便宜,现做的藕饼、酒酿元宵,几块钱就能解馋。
买特产也不用花大价钱,苏果超市的盐水鸭、雨花茶,价格比景区商店便宜一半,还能保证正品,别在夫子庙买那些高价雨花石,大多是假货。
门票方面,很多景点都免费,比如中山陵、玄武湖、鼓楼公园,收费景点价格也不贵,牛首山门票 100 多,朝天宫 25 块,天生桥旺季 27 块,一家人逛十天,门票总共花不了几百块。
第五件事:南京的小众景点,比热门打卡地更耐人寻味
一开始做攻略,只圈了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这些热门景点,结果逛到第五天就发现,南京的小众景点才是宝藏,人少景美还不收费,逛完印象更深刻。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绝对值得去,200 多栋民国建筑整齐排列,红墙黑瓦,梧桐掩映,没有喧嚣的游客,只有散步的本地人。
随便找个长椅坐下,看着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老建筑上,仿佛穿越回民国时期,比挤在中山陵拍照舒服多了。
石臼湖的 S9 号线地铁,被称为 “天空之镜”,坐地铁穿过湖面时,湖水倒映着蓝天,像在云端穿行。
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随便一拍都是大片,关键还不用门票,只花地铁费就能体验。
灵谷寺被称为 “南京雨林”,参天大树遮天蔽日,红墙绿瓦藏在绿树中,清幽静谧。
寺里的无梁殿气势恢宏,没有一根横梁,工艺精湛,逛累了在寺里的茶园坐会儿,喝杯雨花茶,听着鸟鸣,别提多惬意了。
还有老门东的三条营小巷,没有主街的商业化,保留着老南京的市井气息。
芥子园就藏在巷子里,15 块钱门票,假山流水、亭台楼阁,一步一景,感受江南园林的精致小巧,比瞻园人少多了,能慢慢逛、细细品。
这些小众景点大多交通便利,地铁加步行就能到达,门票便宜甚至免费,停车场也不拥挤,逛起来轻松自在,回家后想起南京,最先念叨的不是中山陵,而是颐和路的梧桐、石臼湖的夕阳。
十天逛下来的小感受
南京的天气比想象中湿润,但没到黏腻的程度,夏天白天有点热,可一进景区或树荫下,立马凉快下来,雨来得快去得快,随身带个折叠伞就够了,比铜川的干燥气候多了几分舒适。
人情味也特别足,在街边摊买梅花糕,老板会提醒 “趁热吃才香”;问路时,本地人会拿出手机搜地图,一步步指给你看,生怕你走丢。
在灵谷寺找不到路,一位大爷主动带路,还免费给我们讲寺庙的历史,热情得像家人。
当然南京也不是完美的,节假日热门景区堵得厉害,夫子庙、中山陵一堵就是半小时。
有些网红店纯靠排队造势,味道其实很一般;部分景区的讲解太模式化,听多了容易走神。
但正是这些小缺点,让南京更真实、更可爱。
这趟旅行下来,南京在我心里,从 “课本上的古都” 变成了 “有温度、有烟火气的城市”。
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享受慢生活的惬意,吃得实惠、住得舒服,交通方便,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适应。
只是心里有个小小的疑问:这样既有千年底蕴又不失市井气息的南京,再过几年,会不会被过度商业化,失去现在的韵味呢?
希望下次再来,还能遇见这份独有的金陵风情。#创作训练营开营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